农资成长模式有用吗?
模式中见功夫,功夫中找模式 图/肖川
在“191农资人论坛”上看到一个热议的话题:农资行业谁最累?基层经销商说我最累: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狗差;批发商说我最累:不赊不行,赊了可能就折了;生产企业说我最累:好不容易市场启动了,火车又停了。这无疑反映了当前行业背景下大家的共同的感受。
基层中小农资经销商是整个行业的基石,也是孕育行业未来的沃土。因此,中国农资传媒对他们倾注了格外的热情与精力。不论是开先河的“经销商故事”栏目,还是开创性的“全国农资经销商年会暨百佳经销商评选活动”,我们都一直在努力与他们一起风雨中前行。
据了解,全国县市级农资批发商有十几万家,最多的一个县就有一百余家批发商,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都说现在是“终端为王”的时代,但在成王之前,有谁知道要经受多少磨练。
农资行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经营、生产、流通、科研等都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基层经销商、零售商都基本是处于“效仿、抄袭、拼价格、拼成本”的惨烈竞争状态,成功的农资经销商更是凤毛麟角。我们怎么办?是被整合、淘汰?还是自救、发展、做强、做大?应该说大家的心劲儿都是很高的。在行业会议中,笔者时时都能感受到大家对发展方向与模式的关注。如何看待当前农资发展现状?农资流通商业运营有哪些新模式?农资企业成功的模式有哪些?厂商如何战略合作实现共赢?起点低的草鸡如何完成变凤凰的三级跳?这些话题总是能激起行业人士,尤其是基层农资人的兴趣和热情。
中小农资经销商的发展有模式可循吗?别人的经验在自己这里管用吗?所谓“模式”,其实就是符合各自发展规律的基本动作。就像武术,从开始一招一式,是需要学习、体悟的,等熟练了、融汇了、贯通了,就可以见招拆招、进退有度了。“模式”正是对成功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最大的价值是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思维方式。
有同行在论坛上分享说:刘备的模式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诸葛亮的模式告诉我们:进私企,可能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袁绍的模式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而曹操的模式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要先组织一家央企;关羽的模式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中专生。
一部三国告诉我们很多种成功与失败的模式,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从别人的模式中学到功夫,从自己的功夫中找到模式。能否成为独步一方市场的“武学奇才”,就看你了!中国农资传媒即将举办的“中国农资成长模式与营销实战高峰论坛”,或许又给你提供了一次机会。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不问成本的控价就是鼓励造假
- 下一篇:尿素市场尝试穿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