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用是必然的、首要的要求。其次就是易用,通俗讲就是“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这在现在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往往导向过剩经济,农资产品在功能功效上拥有独步天下的优势,很难。而使用方面是否方便简便的用户体验和要求就会上升。二是农资产品在使用方面普遍是有技术要求和规定的,它的技术和知识门槛就为企业在“易不易用”方面提供了一个一较短长的竞争空间。三是从农业劳动的趋势看,农业从业者即使是知识与技术在提高,但减少劳动强度和复杂性仍是符合人性需要的大趋势。因此,同等质量前提下,那些用起来省事的产品更容易得到农户的喜爱,就不难理解了。
对“易用”问题,具体到农资产品与服务,我们细分几种情况。一种是基本功能的使用性体验存在问题,直接妨碍了产品的价值。比如农药使用中,由于没有很好解决对计量、使用间隔周期等的把握度,各种农产品农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屡禁不止,就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比如化肥,由于包装的单位并不很精细,多一点少一点都不易把握和感受,从使用者角度,自然就更容易滑向加量,以加量来确保丰收。从使用体验上而言,这个是农户随手就可以做到的,相比较精细化的、很累很繁琐很不容易掌握的管理和使用而言,自然肥料越用越多。易用的使用体验一定与另一边的不宜用体验,如同孪生兄弟一样彼此难分。比如为冰箱加装夜间照明灯以后,查看寻找食物的方便程度大大提升,消费体验大大改善,但控制饮食保持体重的难度就加大了。
第二种是基本功能使用体验没问题,但附加功能使用体验有问题,造成投入产出的降低。比如市场上每一个手机差不多都有一两百种功能,一两百个功能用户真正能用的,通常就只有五六个功能。而其他的功能要么不知道它的存在,要么不知道怎么使用,实际上不被用到的功能就不存在,就是一种浪费。农资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很多肥料要么是罗列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做噱头,让农民用户觉得同样价格下,我获得了更多的功能,靠一种占便宜心态引诱用户。要么纯粹是一种不良习惯的迁就,应这种体验来“麻醉”用户。肥料染色剂就是这个情况,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依靠染色剂获得了轻松的良好确认和判断。然而,这种直接的“方便”体验、“愉悦”视觉,掩盖了非必要的成本和对环境的伤害。
第三种情况是主要功能受相关链条和环节影响,造成不好体验,进而影响其主要功能和价值。几年前在采访中“测深施肥”技术应用是,就发现农资肥料企业将产品研发、计量、适用性都解决好了,但在测深施肥机械方面出现问题,机器最关键的释放肥料的料口和传输系统,常常在水稻田中被堵住,使原本机械化的操作不断卡壳、不断维修,对大农场已经习惯快速高效作业的农场用户来说,这个体验糟透了。据说,有不少用户干脆打算放弃这一项先进技术。好在通过后来的组织攻关,提高了机械水平,才是测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得到保障。
用户体验最早是从计算机行业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在移动和图形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使得人机交互技术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这导致了一个巨大转变──(系统的评价指标)从单纯的可用性工程,扩展到范围更丰富的用户体验。这使得用户体验(用户的主观感受、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在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其关注度与传统的三大可用性指标(效率,效益和基本主观满意度)不相上下,甚至比传统的三大可用性指标的地位更重要。对农资产品不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