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2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话访谈三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主持人:《中国农资》记者 黄 敏

    访谈嘉宾: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宏坤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福如

    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淑平

    九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  军

    联合惠农农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秋兵

    点评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新形势与新需求的不断涌现,农资行业向上、中、下游业务延伸的探索如火如荼,使农业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各位嘉宾对农资行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这一现象如何看待?

    陈宏坤:产业链融合,一是纵向方面,涵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对于肥料企业来讲还涉及到上游原料、中游加工生产及二次创新、下游推广乃至种植业服务;二是以肥料为主,研发生产相关的横向合作,包括技术创新整合高效科研资源,以及和种植业方面的种子、农药甚至一些金融企业的横向合作。对于农资企业来讲,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为了应对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的变化。企业还是要认真思考自身优势,从技术、资金、人才甚至商业模式层面深入考量,然后找几个点来做。

    王淑平:我们是做肥料的,以前只要有好产品,通过服务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就可以,但现在还要思考怎样让农民省力、省心、省钱,关注农民在想什么。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去撬动产业链中的增值点,对于农资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认为,不能一谈到产业链就都跑去卖农产品,农资企业还应该立足本业,把土壤和肥料研究透彻。

    李秋兵:提到产业链,我认为全世界在农资领域真正做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企业还没有诞生,比较好的企业能把产销结合起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国内现在搞产业链融合的农资企业,也没有一个能够把产业链从头到尾全部做好的。肥料企业还是应该立足本职,在农业发展的新变化中找准定位,做适当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但是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主持人:能否谈谈农资企业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未来有哪些方向?

    田军:我们是一家从生产向流通延伸的企业,这种融合也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链融合。通过自建营销网络、自建团队,到2006年,我们在全国已经拥有上百家销售公司,营销人员达上千人,但这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弊端。10年前,土地流转还没有深入开展,我们开始介入农业产业化,打造万亩油菜籽项目,这一尝试的产业化结果是失败的,产业链融合发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因此,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同的事情,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尽管深度参与流通、农业产业化等探索让我们交了很多学费,但也使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重要就是从过去工厂的观念演变到了现在的用户思维和产业思维。

    陈宏坤:以金正大为例,过去20年,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做了创新,一是技术研发和创新,与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起吸收他们的专利,推动产品升级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和下游的种植业者,包括经销商,以及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横向合作,把服务端做好。

    王淑平:作为一个关注土壤健康,以生物有机肥为主打的肥料企业,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成立了农业服务公司,通过综合的农业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适度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也能保障农民用上优质农资产品,享受优质的服务。

    宋福如:我国农业生产和农资行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比如肥料利用率、肥料的绿色健康属性等。谈产业链发展的前提还是要研发生产真正有科技含量的优质肥料,我们要在提高化肥利用率方面下功夫,要生产能够解决土地污染的肥料,让肥料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难点,这也肥料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未来改革发展的重点。 

    点评:    

    前面的嘉宾讲到了产业链的融合、主体的融合,后面的嘉宾又讲到与生产服务的融合。过去,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概念,这种产业分割实际上对现代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现在我们要推动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专业化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只有专业化才能增加效率、收益,企业立足主业,做精自己擅长的领域就能成为百年老店,不计成本的扩张与融合,既不科学也不能长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