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3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广西桂林:农旅结合,瑶族古民居的“突围之路”

□ 《中国农资》记者 黄 敏

瑶族老村寨构划新生活。

    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春节已由“吃饭喝酒”老传统逐渐向“休闲出游”的方式转变,位于祖国西南的八桂瑶乡也是如此。从大年初一开始,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朗山村就进入了热闹模式,实现了春节旅游“开门红”。

古村的“突围之路”

    朗山村,因背靠朗山而得名。这座始建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的村庄,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瑶族古民居,是广西区内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瑶族古建筑群。几年前,朗山村虽然拥有着“古建遗珠”美誉,但旅游业并不发达,村民们还是像祖辈那样,耕地、种田,生活勉强自给。

    2014年,村委换届,周培喜当上了村主任。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身为朗山的村民,周培喜也想为村里做点什么。“别的村都在搞发展,我们村有这么好的底子,怎么就发展不了呢?”周培喜开始与村民们探讨这个问题。跟他有同样疑惑的是村民石文碧。石文碧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早早就有了自己的小产业。在一次讨论中,两人决定尝试用时下流行的众筹,发动村民们入股,不等不靠不要,干一番“大事情”。

    朗山古民居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慕名来的游客不少。而恭城的农业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能否将有机果蔬、观光农业、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结合起来?周培喜、石文碧和其他几名村干部一合计,决定搞一个朗山古民居生态园。

    说干就干,周培喜和其他5位村干部自掏腰包,筹措起了第一笔资金,用于租用和平整100多亩土地。随后,在周培喜等人的带动下,又有不少村民陆陆续续入股。有了资金,就可以租用更多的土地用于项目发展。短短一个月,生态园的土地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筹资600多万元。储备好了土地,就开始搞规划。股东们商量了一下,决定着重发展五个项目,一个有机果蔬产业、一个天然冷热泉游泳池、一个罗非鱼养殖基地、一个竹林鸡养基地和一个餐厅。

    村民石大柱仍清楚地记得2017年2月2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他说:“这一天朗山古民居生态园正式动工。从此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利用自己擅长的劳动方式,有的在生态园餐饮区做服务员,有的则在生态园基地种植蔬果,或是养殖竹林鸡、鲤鱼、草鱼、罗非鱼等产品,供游客餐饮及选购。渐渐地开始吸引县城及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

自建农旅结合“桃花源”

    在朗山古民居生态园内,村民们营造的生态养殖区域,共60多亩。目前养殖的鱼类已达到40万尾。同时,还在蒲源村开辟出30亩土地,专门用于生态竹林鸡养殖。

    记者在竹林养鸡基地里见到了朗山古民居生态种植合作社社长石文碧,他介绍说:“这些竹林鸡都是在竹林里放养长大,专门吃竹林里的虫子、草籽、植物,年出笼生态竹林鸡数量可达1万只。后期养殖面积将扩大到100亩左右。”

    在农业生产区,记者看到,一个个大棚内,栽植的草莓已经成熟,个大色正,散发着独特的清香,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采摘。“我们这里有月柿、无花果、油桃、百香果、桑葚、甜瓜等多个特色品种共400亩。值得一看的有立体无土栽培菜立方展示区、生态大棚甜瓜种植区、水上瓜果长廊。”石文碧介绍说。

    为了进一步与生态农业“接轨”,村民们还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并引入了智能设备系统,因此在室内就可以实现芽苗菜工厂化生产。记者数了数,在100平方米的菜立方展区中,大约有70个品种菜苗(芽)。“不等不靠,我们就是要自己动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石文碧说。

    临近中午,朗山村内的游人越来越多,游客们以出游的方式庆祝狗年春节,在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