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3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看!土地有活力 农业有潜力


沈子亚向记者展示附加值很高的“金满地”牌生态水果产品。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土地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土地流转被证明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土地流转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全面升级,也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提供了可能;在广西桂林,土地流转正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让农民不离乡土就能提高收入。近年来,土地流转为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供了空间,激发了土地活力,挖掘出了农业的潜力。


安徽颍泉:“两权”试点,满地生“金”

□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2月10日,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一大早,年近花甲的刘老汉便精神矍铄地骑上电动车,在栽满果树的采摘园里,开始了他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值班巡视。作为安徽金满地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一员,刘老汉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

    几年前,由于种地不挣钱,刘老汉曾抛下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外出打工。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刘老汉家的耕地被纳入到安徽颍泉古西湖生态产业示范园的规划用地中。2012年,这片耕地流转给了金满地公司,成为近3000亩生态采摘园中的一部分。后来,在金满地公司董事长沈子亚的劝说下,刘老汉拉着几个同村的工友一同返乡,成为见证金满地从默默无闻到誉满皖北的产业农民。

    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随着“两权”抵押贷款及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完善,像金满地这样的现代农业企业,以及和刘老汉一样出租土地并参与企业建设的农民,正变得越来越多。

政府兜底

流转土地有底气

    当记者走进金满地占地300多亩的桃园时,积雪还未完全消退。冬日的阳光明亮而又温和,红砖铺就的甬道向远处延伸,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桃树。沈子亚略带遗憾地向记者介绍说:“除了桃园,我们还有梨园、樱桃园、瓜果蔬菜园等多个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百亩采摘园,到了夏天瓜果遍地,鸟语花香。可惜冬天来不是时候,啥也看不到。”

    在过去的采访中,记者曾遇到过许多由土地流转引发的冲突,一些大面积流转土地的企业和个人由于经营不善而毁约,农民单方面毁约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此,沈子亚表示:“在用地这一块,我们是在国家级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里,土地流转的风险由政府给我们兜底,不用担心用地纠纷。咱们脚下这片地我一下子租了40年,后半辈子都准备献给农业了。”由政府牵头推动的农业产业园模式,使企业不用为经营之外的事情提心吊胆,土地流转的稳定性也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连贯性。

土地增值

农业升级有路径

    现代农业不光需要政策好、人努力、天作美,还需要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持。做家电贸易生意起家的沈子亚,因忧虑食品安全问题而投身农业,从最初1000多万元投资到今天近3亿元的资产规模,金满地公司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

    “以前,流转的土地没法抵押贷款,资金紧张时银行也没法贷款给我们。后来颍泉成了全国‘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通过评估作物价值,提供农业保单、农委颁发的大棚证等,流转来的土地也有了融资价值,所以说我是越干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底气。”

    在金满地公司的接待大厅里,沈子亚向记者展示了附加值很高的生态瓜果产品。葡萄是金满地的主打产品之一,据他介绍,采摘园里共有6个品种的葡萄,价格从18元/斤到35元/斤不等,由于品质健康且口感好,每年丰收时都供不应求,仅此一项每年便有1800多万元的收入。企业效益好自然敢投入,沈子亚表示:“2017年,我们投资了近千万元,在温室大棚里装上了物联网设备,浇水、施肥全部由电脑控制,年后的效益肯定会更好。”

    “两权”抵押激活了土地的融资功能,为农业企业的全面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提供了可能。

政策扶持

农民增收有保障

    近年来,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两权”抵押贷款等现代农业政策首批试点县区,阜阳市颍泉区在土地、税收、产业规划等方面,对境内的农业企业和返乡创业者予以了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有了政策和资金的保障,金满地向农业产业链的纵深发起了冲击,野生蜂蜜、柑普茶、定制白酒、散养走地鸡、休闲垂钓、桃花节……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使企业的效益蒸蒸日上,还为当地的农民催生出丰富的就业岗位和致富途径。

    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刘老汉说,以前打工的时候,每月只能挣个两三千元,而现在,基本工资、绩效、提成、奖金等各种收入加到一起,他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七八万元,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好政策正促使越来越多像刘老汉一样的农民工朋友踏上返乡就业的路。农业有奔头,农民就有希望,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也就不会远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