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3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河南开封:老镇的新面貌

□ 《中国农资》记者 焦自宣

    陈留,现属河南省开封市,它在历史上的名气与它现在的发展完全不成正比,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没有了曾经的霸气辉煌,只想守着一份宁静,看那人来人往,看那云卷云舒。但在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归乡之际发现,这座老镇也有了一些新面貌。

    面貌一:农资店小牌子大

    陈留镇有条农资街,街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农资店。印象中,那条街不似其他街,没有好看的衣服,也没有美味的小吃,除非用肥期,其他时间甚至没有什么人,显得格外冷清。街道有点破旧,街上的农资店里常常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海报,写着各种各样不知名的品牌名,名字下面是大大的价格,仿佛谁家价格便宜,便能招来更多地顾客。

    今年记者走到这条街的时候,以为自己走错了。街两边的招牌被修饰一新,整条街道显得整齐划一,没有了印象中的破旧。两边的店里面没有了杂乱的海报和大大的价格,更多的是在门口放上几袋肥料,显示出来品牌、肥种和含量等信息。原来以“XX农资”命名的农资店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品牌的直营店,以心连心和晋开两个本地品牌为主,金正大、云天化、祥云、洋丰、司尔特等知名肥料品牌均有卖店。

    祥云肥料专卖店的刘建军告诉记者,现在农民买肥料首要关注点已经由价格转为了品牌,低价已没有了原有的吸引力。街上的农资店也都改变了经营思路,对经营品牌的选择由“全”转为了“精”,对品牌不断筛选,小牌子肥料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现在农民买肥料具有抱团性,一旦这个牌子的肥料质量不行,就可能损失一拨用户,所以与其驳杂求全,不如精益求精。”

    在走访过程中,有些农资店正在卸货,洋丰肥料直销处的许国强表示,年前肥料价格猛涨,不敢大量拿货,节后即将进入用肥期,现在已有农民开始零星买肥,前期备货少的农资店都开始陆续的补货。今年化肥价格上涨已是定局,农民也只能接受。

    面貌二:土地流转显反转

    前两年,乘着国家对土地流转补助的东风,在陈留这座老镇也掀起了一股土地承包热潮,不少镇上的人进村承包土地,一度将每亩地的承包价格抬升了200元。今年,记者却了解到家乡的土地流转又有了新反转。

    据了解,陈留的土地承包合同一般为3年或5年,最早开始流转那些土地的承包合同已陆续到期,而续约的却寥寥无几。有村民告诉记者,一般承包土地的人大多是镇上的,都是为了补助而承包,并不会土地管理。很多承包的土地里面野草遍地,不见庄稼,而一旦种植的作物当年价格不好,往往还不够人工费,有种植的洋葱、辣椒在收获季节都放弃了收割,直接将作物犁进了地里。

    村民焦卫强也表示,出租了三年的土地,在土地回收后是个大麻烦。承包者不会管理,土地里杂草丛生,在回收之后,地里草籽过多,十分难管理,人工除草费时费力,一遍没除完,第二遍草已经长出来了。使用除草剂,效果不好、增加成本不说,还会影响作物质量和产量。自己种地更多的是种植口粮,又不舍得撂荒。所以,以后土地承包将慎之又慎。

    面貌三:种植结构有调整

    陈留的农业并不发达,更多的是大田为主。但记者发现,这几年,因为大田经济效益过低,农民已开始自主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村民宋双战告诉记者,尤为明显的是在夏季,像以前连着片的玉米地已经不见了,更多的是春花生,有小规模种植的玉米也是自家口粮。由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的种植结构已经改变,大蒜、洋葱、辣椒、土豆、胡萝卜等经济效益稍高、管理较为简单的经济作物开始逐渐增多。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村支书焦合振表示,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低迷是造成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小麦的价格较为稳定,玉米价格下降幅度明显,虽说稍有回暖,但尝到甜头的农民恐怕不会再回头大规模种植玉米。花生的价格也不够稳定,今年的花生米价格较之去年下降了1元/斤,这势必也将影响今年春季花生的种植。农民种地也是逐利而为,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但现在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是限制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的巨大阻力。

    


    记者手记

新时代下的新格局

对农资行业提出新挑战

    随着时代的改变,农村的格局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承认,农民的认知在逐步提高,农民的需求在不断改变,这也对农资行业提出了新挑战。

    事实证明,价格不再是农民选择肥料的首要参考因素,农民越来越注重质量,农民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产品质量将逐渐成为品牌在农民心里的生命线,一旦质量出问题,这个品牌在农民心里将直接被打入深渊。

    同时,农资价格的上涨和粮食价格的低迷所造成的投入产出比下降倒逼着农民进行自主的种植结构调整。让农民改变其固有的种植模式去进行新的探索这无疑是困难的,但其最大的难点并不在此,而在于种植技术水平的低下。种植技术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也造成了土地流转的反转,这也对农资行业的服务提出了挑战。未来,只有在质量上过关,在服务上全面的农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