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3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阜阳:返乡创业,他种花种出“乡土情”

□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王一涯(左一)介绍花卉种植情况。

    一夜朔风雪满天,几家欢喜几家忧。2018年春节前夕的两场大雪,为安徽阜阳人民奉上一幅银装素裹的雪国图景,但同时也对当地的设施农业带来沉重一击。在春江花卉基地的连栋玻璃温室外,一排被暴雪压塌的塑料大棚令人触目惊心,负责人王一涯苦笑着告诉记者,“去年同期,单枝玫瑰的成本只需9毛钱,而今年受雪灾减产的影响,单枝玫瑰的成本价已迫近10元,只可惜行情虽好却无货可发。”

    不过,由于国家的农业政策和花卉市场前景好,此次天灾并没有打消王一涯的信心与积极性。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询价电话令他应接不暇,而他身后的一盆盆花草正像战友一般,陪着他“斗霜傲雪”。

    凤还巢缔造春江花海

    故土难离。谈到创业的初心,王一涯感慨道:“我以前是在外地做花卉贸易的,后来得知家乡对发展现代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便选择了返乡创业。”2012年,在外打拼十余年的王一涯返回阜阳,与几位好友一同创建了“春江花卉”这一品牌。

    与其他农作物的生产相比,花卉种植是个门槛较高的技术活,不论是选种、栽培,还是用肥、防虫都很讲究。在最初的探索阶段,王一涯也走过不少弯路。他介绍说:“第一年试种了十余种价值较高的花卉,结果发现一些品种并不适应本地的水土条件和市场需求,导致产品卖相不好而滞销。另外,由于经验不足,一些连续翻重的地栽大棚还出现了比较严重重茬病。”后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王一涯找到了适合本土生长且具有一定特色的花卉,并取得多项专利。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春江花卉已成为华中和华东地区名列前茅的鲜花切花生产基地,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

    鲜花虽美,花市却很残酷。对此,王一涯深有感触地说:“首先是综合投入比较大,并且市场一天一个价,遇到天灾人祸的风险比较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以订单生产为主的企业,容不得一点马虎。必须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免滞销。”多年的实践,还使王一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保证花卉品质和产量方面,国产知名品牌的肥料效果非常好,但国产种球质量却参次不齐,还有很多假货鱼目混珠,防不胜防,这也是国内花卉行业的一个痛点。

    物联网大棚四季如春

    百闻不如一见。在王一涯的带领下,记者首先走进一栋玻璃温室。室外正值隆冬,树木一片萧索,而温室内却保持着18℃的恒温,苗床上整齐码放的一排排花草绿意盎然,仿佛春回大地,令人心旷神怡。

    王一涯边走边介绍说:“这种玻璃温室安装了计算机智能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度、水分等条件进行精准的调控,满足不同花卉对环境的苛刻要求。”他端起一盆含苞待放的香水百合介绍说:“鲜花的花期一般只有几天,一旦错过就失去价值。为了让这批花赶上春节,我们通过调节温度推迟了它们的花期。”

    近年来,园区企业数量和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导致的用工荒,让王一涯意识到,必须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减少人力。他认为,物联网和自动化喷滴灌设备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带领更多农民学会种花

    鲜花不仅美,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春节前后是年销花的旺季,也是花卉市场一年中效益最好的时候。王一涯举例说:“1平方米百合花1年的产值,相当于农民1亩地粮食的收入。虽然今年受了雪灾,但抢救出的花都卖上了价。”

    卖花起家的王一涯,心中深植着乡土情结。他告诉记者,种花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引导更多的农民学会种花,走向共同富裕才是他的理想所在。在春江花卉基地,除了技术员之外的所有工人都是本地的农民。王一涯不仅无偿向农民传播花卉种植技术,还将新建的温室大棚,连同种苗一起交给农民免费使用,并由公司负责销售成品。

    据了解,承包1个花卉大棚,村民一年大约可以增收15000元左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没有种植基础的村民,人均可以管理3个大棚,老把式则可以管理5个大棚,再加上流转土地的收入,春江花卉给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扎扎实实的致富之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