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12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传媒 时评
我们怎样“看”得更远?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岁末年尾,正是盘点一年成绩、总结一年得失的时候,很多农资人面对自己的成绩单或许会是五味杂陈,或许会是意气风发。但不论怎样,我都想提请大家:面对未来,要学会看得更远!

    我最近帮助联合惠农、以化集团主持了两场硫酸钾钙镁产品推介会,在会上与湖北、江苏农资经销商分享了主题演讲《我们怎样“看”得更远》,这既是中国农资传媒“跳出农资看农资、让农资人看得更远”的理念,也是基于我多年媒体采访实践的个性解读。

    当前的农资市场,变化剧烈,革新迭出,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混沌之感、茫然之失。人们尤其需要明晰我在哪里、将去何方!我分享的观点是:我们正处在一个1000年来的大转型时刻、150年来的大奋起前夜,我们将向民族复兴的明天坚实迈进,这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从宋代开始出现的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跃进的步伐被战争打断,从此我们在近代化的门槛前兜兜转转,眼界丧失、机遇错失,一直到鸦片战争开始落入谷底。今天的我们就处在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期,不明白这一点,只会感到压力山大。其实我们已跃出谷底,转型的光明就在眼前。这是我们看得远应有的历史眼光。

    其次,我还要有经济眼光。转型社会在经济社会结构上必然经历变化、承受阵痛。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城镇化的提升就是社会转型的指标和要件,与乡村的凋敝(是暂时的现象,乡村振兴必将是在新的经济基础、人口结构、发展理念上的螺旋式上升)相比,我们更应该为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感到欣喜。未来,农村人口将从目前的45%降至20%,甚至更低,这个过程对农资行业带来的服务主体的变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进化,都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清晰的把握,肯定会错失很多机遇。

    第三,环境的眼光。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方面要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完成工业化,对环境的压力可想而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新的农业文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实上,我们的步伐也从没有停止过。从农资领域的新产品、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探索不息,就可以真实感受到行业的绿色脉动。肥药零增、肥料分级都在倒逼农资行业加快绿色步伐。这种眼光包含着一种情怀,也包含着优胜劣汰的行业进化。有绿色发展眼光的农资人,不论是产品选择、服务引导,都会早人一步、快人一手,他的胜率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而来的。走绿色道路的不一定都能赢,但看看那些退出的、垮掉的,它们绝不会是在理念上领先的。

    当然,要想看得更远,还要有开阔的世界眼光、成熟的科技眼光、资深的行业眼光、足够的管理眼光。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感到庆幸!但时代的特点有点像你身边的另一半,处久了,不识庐山面目、难言此中真味。所以,从历史的长焦距、经济的透视镜、绿色的硬门票、世界的大规律、科技的选择点、行业的直判断、管理的及格线,做到这些,想不胜利也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