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蓝皮书为行业把脉——
化肥产业要“消肿”也要“松绑”

□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琴 张 番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右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中)、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右一)、金正大集团党委书记张晓义(左二)为《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蓝皮书发布揭幕。

    11月24日,由金正大集团、中国化工报社等单位发起的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在京发布调研报告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化肥产业供给端产能过剩、成本上升,需求端量价齐跌、市场低迷,产业进入加速洗牌期。蓝皮书认为,现阶段,化肥产业要“消肿”也要“松绑”,并提出了8项政策建议。

现状:化肥产能过剩形势严峻

    蓝皮书中指出,根据抽样调查,2016年,接近70%的肥料企业处在盈利水平线以下;40%的基础肥料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调研组注意到,尽管转型升级已成行业共识,但也面临重重困难。

    首当其冲的是化肥产业软环境堪忧。调研中,有些企业反映,过去化肥是个宝、现在化肥是棵草;目前有一种不好的苗头,片面地把化肥与污染划等号等等。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强调,化肥不仅仅关系粮食安全,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化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吃饭问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化肥,没有强大的化肥工业,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将再次爆发。因此,国家对化肥工业的政策不可不慎。

建议: 以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研发起单位、金正大集团党委书记张晓义介绍说,历时8个多月,调研组先后走进江苏、山东、安徽、湖北、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家肥料骨干企业,并向100家生产企业、150家流通企业和种植大户问卷调查,摸清产业家底,总结改革经验,探寻解决方案。

    针对化肥行业面临的形势以及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蓝皮书提出了8项政策建议,包括《关于完善化肥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议》《关于将淘汰化肥落后产能纳入国家去产能整体战略的建议》《关于大力支持新型肥料发展的政策建议》《关于助推化肥产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关于大力支持化肥企业开展农化服务的建议》《关于促进化肥产业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建议》《关于国家支持民族钾肥工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化肥市场规范管理的建议》。

    蓝皮书重点指出,鉴于依靠市场自发去产能成效缓慢,希望将化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纳入国家去产能整体战略中,比照国家出资1000亿元强力助推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安排,由国家出资100亿元作为启动基金,带动化肥产业和社会投资3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化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促进肥料产业低端同质化产能迅速“消肿”。同时,要将化肥去产能工作与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并探索在化肥企业搬迁、园区整治和产能置换等工作中协同去产能的工作机制;蓝皮书还针对企业呼声强烈的肥料登记、市场监管、三元复合肥出口关税问题,建议简化手续、取消关税,给化肥企业松绑,为化肥产业新一轮腾飞奠定基石。

方向:新型肥料成产品调整主线

    蓝皮书数据表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化肥业带来绿色发展机遇,许多化肥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上积极探索,功能性肥料、作物专用肥、水溶肥、配方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生物刺激剂等成为企业大力开辟的新战场。从化肥需求侧分析,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肥料将成为产品调整主线。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表示:“化肥行业今后应当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是中国的国策,要想绿色兴肥就必须要绿色的理念,必须要有绿色的研发、绿色的科技、绿色的工艺。”

    针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目标,相关部委不断加强推动产业发展举措。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处长仲鹭勍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政府会支持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高效肥料上进行大量的探索。”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也提出,希望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更多地鼓励企业开发更环保、更高效的新型肥料,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最后,李寿生表示:“虽然调研结束了,但工作还远未结束。下一步,要全面开创新时代我国化肥工业转型升级的新跨越、农化服务的新局面;绿色发展的新境界和质量效益的新水平。这是化肥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责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