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某地调研发现,该地区蔬菜种植闻名全国,拥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种植模式以小拱棚、冷棚为主,冬暖大棚刚刚起步。就是这个小拱棚,低投入高回报,让当地的蔬菜种植,尤其叶菜生产发展迅速。
说起蔬菜大棚,都会想到山东。到了山东,往车外一看,一片塑料的海洋。冬暖式大棚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同时一些负面报道随即而来。有人戏称“要想死得快,就吃某某菜”,也有人说某地土地不能种作物了,要换土。其实河北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在重复山东的后路呢?
农民拥有了土地,才能生存,进而致富。如果他们拥有的土地失去了生产能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走到的区域内,拱棚种植蔬菜的历史不比山东某地时间段,为何目前还能继续种植。笔者分析,可能是这里的种植模式帮了农民。
该区域内农户以叶菜—果菜—叶菜的模式,想土地获取收益。果菜种植过程中大量施肥,在后茬叶菜时不再施用肥料,可以有效利用土壤中的营养,所以土壤还保持一定的生产力。如果该区域内都建设成为冬暖大棚的话,一年两季果蔬种植轮茬,每茬蔬菜都需要大量施肥,该区域的土壤也要换土了。
另外由于辖区内,地块小,拱棚操作空间有限。农户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动力小,操作灵活,但是土壤得不到深翻,土壤在长时期的过量施肥、用药的累积下,退化明显。收获蔬菜后的尾菜,农民害怕病菌影响下一茬生长,随意丢弃在路边、沟渠。不但是对有机质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
目前看该区域农民还是守着一块块能下金蛋的土地,不知道再过几年,是不是他们也需要买来土壤,维持土地的生产力。经咨询,辖区内农业技术服务很少,都是靠农户的多年的经验种植,农资经销商也没有有效地保护土壤的技术指导。真有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至于土地是不是病了,反正它也不喊疼,不喊痒,种一年算一年吧。
也很高兴遇到一些农户具有开创精神,尝试着新方法,新的模式,探索新的肥料。但是要想让这个素有百里菜乡的区域持续种植各种蔬菜,农户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或者是不相信新的模式,或者害怕收入受到影响;也有人说国家需要引导资金,其实农户都知道自己的菜和十年前有啥区别。总有一天,土地失去生产力了,不是害不害怕的问题,而是必须改变,没有资金支持也要改变。长痛不如短痛,相信机会会给那些主动变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