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业链建设是破解钾肥 微利难题的“金钥匙”
2017中国钾盐(肥)产业发展大会在蓉举行
□《中国农资》记者 徐 骞

    随着我国钾盐肥工业近20年高速发展,国内钾肥供求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钾盐产量稳中增长,价格总体下跌,库存高,总体供大于求。由于国际钾盐产能过剩,钾肥价格下调,加之国内各项优惠政策取消,行业效益下滑,已进入微利时代。”在2017中国钾盐(肥)产业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钾肥年会上,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虹的表述得到现场代表一致认同。如何摆脱钾肥产业微利困扰?如何推动钾肥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企业代表等230余人齐聚成都,热烈讨论。

    “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要求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认为,土肥水利用方式发生新变化,现代农业要摒弃“重用轻养”、“大水大肥”传统,在“优质、高效、绿色,规模、轻简、智能”节水、节肥、改土、培肥、生态、营养、健康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对于钾肥资源开发的困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提出加速开发难溶性钾资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光河认为,钾肥走出去仍要继续,老挝、加拿大、刚果资源量巨大,中国钾盐资源紧缺,国外丰富,走出去是必然,环保+低成本开发是关键。华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石林则介绍了利用磷石膏和钾长石制取优质含磷钾硅钙肥的技术原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助理谢有璟表示,钾盐产业在熔盐储热材料领域还有很大施展空间。

    运输难是困扰国内钾肥人的一件大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运输研究部主任高月娥表示,国家应优化运输结构,深化铁路货运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铁路基础网络和枢纽建设,深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构建“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体系,从排空车安排、错开高峰等运输生产向运输服务转变,解决运输不平衡问题,尽快补齐短板。钾肥运输应通过与公路、海运等加强合作,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和公铁联运,推进多式联运,降本增效。

    流通层级多、成本高是削减钾肥产业利润的重要因素。对此,上海百联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家宇表示,百联大宗将致力于打造“可输出型大宗商品互联网流通服务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多层级市场、多元化服务能力,助力传统大宗商品产业焕发新生机。会上,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与百联大宗签约,基于双方优势整合线上线下产业链资源,共同为钾肥行业提供更加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

    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联盟秘书长亓昭英表示,中国钾盐(肥)行业在一次次破冰拓荒中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凭着奋斗在一线的“钾肥人”辛劳付出。为表彰钾肥行业中的功勋一代,为中国钾肥行业建立人才智库会,会议特别启动中国钾盐(肥)产业6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万名专家智库计划”、“中国钾盐(肥)60年历史见证者”、“中国钾盐(肥)行业中青年科技功臣”三大评选活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