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未来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问题都要以这2000余万新型职业农民来推动引领。
其实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想要胜任国家赋予的责任,除了目前的培训,更要相关的培训机构给予长期的不定期指导和再培训,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型职业农民还要有动态思维来面对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
比如说某某地区,看到其他地方种植某些品种或者发展某个产业,农民收入增加,就想着快速引进。这可能就会因为供应的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滑,对农民的收入产生影响,如果是盲目的大范围引种,还可能出现产品卖不出地,进而烂掉。所以怎么给这2000万人建立一个信息平台,让他们作为各地的代表,把农业种植、养殖信息共享,减少盲目引进,更有利于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
还没有这种信息共享平台之前,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有农业动态发展的思维,指导身边的农民朋友。另外有些地方对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关注某些种植或养殖技术的学习、推广。其实种植养殖技术也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例如原来我们大面积推广果树套袋技术,可是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革新,又开始推广不套袋生产技术;原来为了果品着色均匀,采用铺设反光膜的方式,可是现在考虑到反光膜对土壤的影响,又开始利用均衡施肥替代反光膜着色。所以新型职业农民不光要掌握一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周边的农民,更要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演变出更新的升级版技术。除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新型职业农民更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对某些产业的发展有比较超前的预判,以应对因为被模仿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来说,国内外农业各方面的技术成熟,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合理地引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要考虑的问题。能够在仔细研究当地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出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用模式集成现有的技术,那才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
如果未来我国农村活跃着几千万的实用性新型农民,他们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拥有再学习的支撑,拥有动态的思维思考未来“三农”的发展,我们就不缺种地的人,农业现代化就指日可待。能学、能用、能创新,才真的是破局“三农”的“能人”,是响当当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