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所在的总部基地有几万人,吃饭是个大需求,因此几个地下美食城生意都很红火。但每天中午的餐盘如何收拾成了问题。原先都是吃完走人,美食城不得已雇请不少农村来的服务员收拾。不仅增加了成本,关键是人手还不足。到了麦收季节,这些服务员都要回家收割麦子。后来美食城想了个办法,让大家饭后自己送到收餐盘的地方,不过效果一直不好。一是大家没这个习惯,二是集中收餐盘的地方少,大家不愿意绕远路。又要到麦收季节了,美食城下了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增加收餐盘的地方,二是像模像样为收餐盘修造了一个显眼的小屋,还写上标语“威逼利诱”。果然见了效果,没半个月,大家已经养成习惯自送餐盘了。
到过农村的人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农药瓶子就被扔在田地里,与作物、土壤和水体为伴。这不仅扰乱了环境,也埋下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隐患。有数据统计说每年我国使用农药包装100亿个,被随意丢弃的超过30亿个,我曾经看到福建安溪茶区的一位农业官员在文章中感叹:为什么乱扔农药包装就成了治不了的“顽症”了?在这问题上,江苏仪征市供销社就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超过42%。他们的经验有哪些呢?
第一,创造最基本的硬件条件。他们建立了专门存放废弃农药包装物的仓库,这是最基础的配套设施。就像总部基地地下美食城对付餐盘一样,最初没有足够的存放地点,谁都不愿意绕远路去送盘。所以后来增加了送盘点的密度,方便了大家完成这件事,自然人们就愿意配合了。
第二,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他们明码标价,按农药瓶每个三毛、农药袋子每个一毛来收购。这个定价看来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利用主要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因此它的回收定价不是基于成本加利润来设计的,而是从最低多少钱能打动农民愿意来交售农药包装物计算的。据说这个价格高于当地酒瓶等可回收物,因此农民收集交售农药包装物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慢慢也就改变了原来随便扔、到处扔的不良习惯。
第三,从理念上提升人们的认知。总部基地美食城虽没有奖励措施,但在收餐盘的小屋四周贴满的宣传标语,既含蓄批评不交餐盘的行为,又幽默地表达了对自动送盘人的赞美。在美食城这个范围内树立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同样,仪征供销社在其16个回收网店投放大量宣传海报、宣传牌,目的就是在行为习惯改变后,还要在思想意识上牢固确立正确的理念,确保长效机制。
当前国家治理污染的行动正在改变着农资行业的格局和规则,不论是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还是排污治理、排碳降低,都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里面,企业主体的诚信和决心、措施和手段、硬件和软件、观念和氛围,缺一不可。
当然,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是完成治污的重要硬件。尤其是农资行业的很多举措,例如仪征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具有相当程度的公益性质,政府对它的支持就必不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