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7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于泥土,归于泥土

□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落红有情,落叶归根。在中国文化中,这种“生于泥土,归于泥土”的精神自古为世人称道。近观中国农业,反观现实生活,这从历史深处散发的精神情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庆等在国际期刊《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能源评论》上发表文章《秸秆还田和化肥平衡:秸秆养分资源的作用》。刘庆带领的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中具有大量养分,理论上约29%与99%的秸秆还田率则可基本替代钾肥与磷肥的有效施用量,而100%秸秆还田即可替代约87%的氮肥有效施用量。

    在化肥“零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在改善土壤质量前提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挑战。

    从科研到现实,一篇论文让“秸秆还田”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工作,形成了秸秆栽培食用菌、压块燃料、生物柴油、饲料木质素降解等关键技术。农业部专门设立了“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等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科技部建立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专项。“十二五”末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1%,农用比重达到66%,其中肥料化利用率43.2%。

    秸秆还田,这条满是泥土清香的沧桑正道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但从现实看来,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面临着不少挑战。还田成本高、离田费用大、技术支撑弱、扶持政策不完善、收储运体系不健全等诸多瓶颈尚在制约这一“绿色工程”的脚步。“有秆难收、有收难储、有储难运”的现象普遍存在。

    未来路,如何走?

    农业部提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健全政府、企业与农民三方利益连接机制,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确保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露天焚烧现象显著减少。

    我们不需要漫天青烟,我们需要绿色家园。蓝图壮美,道路漫长,在传统农业大国,我们保持理性充满期待。“生于泥土,归于泥土”,让我们观山望水的绿色之路美丽舒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