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包工头,大家就会想到年底拿不到打工血汗钱的农民工。工程上项目层层转包的现象较多,有的包工头从包小活发展成了大型房地产企业,有的包工头拿了农民工的工资一走了之。那么在农业领域是不是也需要一批包工头呢?
几年前,笔者就提出农业服务业将有大发展,或许成为大农业领域新的增长点。但是几年下来,发展并不是太理想,这种不理想,有人归罪于农民不守信用,有人归罪于承包者贪多,还有人归罪于农业标准化水平低,不好控制成本,有人说自己种植特色农产品形不成规模。实际上,这都是因为行业发展没有跟上国家对行业的要求。
如果说,农业行业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包工头,他们不但拥有科学种植的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把技术融汇到相关的产品配方中,并带领一支实施队伍下到田间地头。最后,在满足承包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基础上,按照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收取应得劳务费,这不是就可以了吗?反过来看那些工程上的包工头,他们不会设计大楼,但是可以看懂图纸,他们有施工的经验,只要按照图纸要求,带领着队友按时按质完成工作,工程款就可以拿到手。因为农民想增加收入,都愿意从农村跑到城市打工。未来我国农业种植主体一定不是目前的“993861部队”(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一定是这些具有技术水平、拥有种植经验的农业包工队。
目前,农业服务的队伍有局限,限于卖农资的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从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经验看,学生住在农村,住在农民中间,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而且通过学生的观察、检测、分析,减少了农户对农药肥料的投入,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接下来,如何把这些实战经验结合理论,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监督实施到农田中,这将是中国农业的未来。
科技小院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种植理论知识,加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以后将成为我国农业行业中的优秀包工头。未来谁种地,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年,目前看,答案是有专业的队伍来种。农民的土地还是农民的;有资本可以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具体的种植环节就应该由这些农业包工头来种植,从技术到产品选择,到田间管理、用肥用药,再到收获一条龙服务,体现了专业和技术的价值。未来种地者,农业“包工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