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怎样跨越8厘米的高峰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已经很明确: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态化的道路,这里面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规律必然性,又有国情和家底不同带来的组织形式的差异。比如美国农业几千上万亩的规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就很难实现。所以,现在从专家到农民都比较倾向于中国农业规模化的适度边界就在二三百亩之内。但在自然和作物领域,农业的规律和科学实现最大化的路径,恐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还有很多农业科技领域的短板和空白需要追赶和弥补。

    不久前,应邀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观摩报道中化化肥和农垦系统组织的“水稻高产侧深施肥”插秧技术,第一次知道水稻“侧深施肥”这个名词。据从事多年该项技术引进的专家介绍,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精准施肥,具体精准到施肥位置在土层以下5厘米、秧苗侧旁3厘米的地方。这8厘米不长,但却是中国水稻种植的一座高峰。因为很多技术和产品、以及配套跟不上,这短短的8厘米,就成了很多水稻种植区难以逾越的高度。比如肥料质量跟不上,位置到了,但可能烧苗,或者断供。所以,这8厘米要求的肥料需要营养均衡、还能缓释。这么多年中国肥料生产进步早已经可以实现和这个要求匹配了;但还是无法顺畅实施。为什么?因为没有匹配的插秧机也不行。据中化化肥农技专家说,比如肥料硬度不够,在输送管中粉化、堵塞肥料管。结果造成肥料下不去,等于没施肥,还得返工。

    在建三江我们看到,正是这些难题,逼出了农业与肥料行业的合作,最终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思路、产品与技术,最终才在广袤的北大荒让“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扎下了根,并逐年扩大应用面积。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和肥料、农机部门必须开展合作,以实现农业投入品、农机、落实技术的“集成”,也就是强强联合。只有这样,才能从各自的供给侧给出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可喜的是,目前我们涉农各领域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追求的“集成”已经越来越现实。比如早几年刚引进这项技术时,由于我们的农机不过关,日方建议全采用进口机械,但昂贵的价格,显然无法支撑。现在,国产农机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很快,已经逐渐补上了短板。集成是个很形象的词汇,就像把各方面的技术与产品拿来箍成一个桶一样,但短板决定着桶里的饭能不能盛得更多。据介绍,中化经过三年攻关,不仅解决了肥料硬度问题、营养释放与作物需求同步问题、添加中微量元素等问题,还解决了农机短板问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农业集成也越来越需要各领域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攻关上有突破。肥料行业作为重要的一环,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据介绍,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韩稻田中已经是普遍推广应用的标配。要实现肥药减量、环境提升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攻关,一厘米一厘米地克服困难,最终跨越这道山峰,跃上现代化农业的新境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