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4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业舞台的聚光灯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上周,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在大理接触到了当地从事生态农业的一些人士。最近对洱海治理所形成的声浪也触动了他们。记者回到北京后,他们与我联系,诉说他们对当地生态的关注,以及对洱海治理的设想。这是记者没有想到的。这背后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无处不在,以及日渐加深。据了解,为治理洱海,首先从沿洱海的餐饮服务业入手,其次也将深入到远端苍山脚下的村落。我在上周评论中提到的腾龙,是位热衷于生态农业自然农法的民间人士。这几年他一直在学习、实践自然农法。他的出发点,最初只是为了让妻儿吃上安全的农产品。但他说,现在我发现,我和这些志同道合者的探索对洱海治理或许也有了种价值,我们的行为是有前瞻性的。据他介绍,自然农法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除草,追求自然界植物间一种生态平衡,以达到环境与农业的平衡。他说,怎样让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被更多的农民接受,怎样让这些自发、分散的农业行为,成为苍山脚下农村普遍的种植管理方式,怎样让生态农业在抢救洱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他们的愿望。

    他们深深触动了记者。因为在中国从经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挡调速期,农业增长方式也必须向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转变。在这种转折时期,生态无疑是最需要关注的领域。而自然农法所蕴含的生态、绿色理念,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人类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停息过的农业生产,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巨大影响的确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所带来的一个世界性命题叫“哥伦布交换”,也就是他将美洲许多作物品种引入到了欧洲,进而流布到亚洲,这对后来五百年来的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了中国人口的巨大增加,也包括了后来欧洲工业革命的形成。不过,这个交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专家研究指出,甘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使中国这块土地提供了养育更多人口的能力,使中国成为人口大国。但甘薯、玉米可以在山坡地种植,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影响,比如山地林业遭到破坏,造成了水土的流失。以至于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城的生态系统,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甚至有专家认为,明朝的覆亡就是在这一系列生态变化推动下发生的。

    五百年来发生在世界、中国的农业变革,带给人类全面的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我们或许没有直接的体检。但眼前发生在洱海的环境治理所带来的震动让许多人感受到了。首先它触及的是很多人眼前的利益,也会推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用水方式、农业投入品品种与管理等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应该说,这种深刻的改变已经从这个地方拉开了序幕,它对整个中国的农业来说,具有一种标本的意义。

    在这个标本面前,我不仅感到了农业地位的重要,农业影响的深刻,农业作用的巨大,更体悟到这个变革时代对农业媒体人的期望与要求。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