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东德州:团圆时的屡次争执

□ 《中国农资》记者 童 玲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徽王镇任庄村已经返青的麦田。

    “外面生意那么不好做,你们还是回家来种地吧。我们已经60多岁了,也干不动了,你们都在外面,家里20多亩地以后谁来种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徽王镇任庄村62岁的村民张大爷在年三十晚上吃完饺子后对大儿子说。但是大儿子却表示:“现在小麦和玉米价格都这么低,而且生产成本那么高,种地实在是太不划算了,我们在外面随便做点什么也比种地强。”

    老父亲与大儿子发生这样的争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事情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德州市陵城区徽王镇是全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当地人一代代在这里辛勤耕作。十多年前,张大爷的两个儿子相继在读完初中后,先后外出学习技术。大儿子学了厨师,开始在各地打工,后来在老人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小饭店,生意还算红火,随后在县城买了房。小儿子学习的是修车技术,现在也开了一家自己的修车店,并在市里买了房。平时两家的土地都由老人来管理,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会抽时间回来帮忙。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六年,老人和儿子们都比较满意。儿子在外挣钱,还在城里买了房,老人在乡亲之间觉得很有面子。儿子们创立自己的事业,并在城里安了家,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然而,随着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大儿子的小饭店生意越来越差,每天盈利不足生意好时的一半,无奈之下大儿子夫妇在2016年初将饭店盘了出去,夫妻俩开始寻求其它生意。但是半年多下来,几乎做什么生意都很艰难,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要找老人帮忙。老人看着大儿子一家日子过得不好,就劝他们回到家里来种地。但是大儿子夫妇一直坚持在外面找工作,终于在年底都找到了工作,大儿子在一家饭店做厨师,工资5000元左右,大儿媳妇在一家电子厂上班,工资也有3000元。

    本来这是皆大欢喜的事,但是老人觉得大儿子夫妇毕竟年纪也不小了,在外面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回家种地比较可靠。大儿子却不同意老人的意见,想让父亲将土地承包出去。但是老人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是最后的生活保障,如果这20多亩地承包出去的话,以后想要回来就难了,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根,所以仍旧坚持大儿子夫妻两个回来种地。于是文章开头的那段对话经常在家上演,但每次争论都没有结果……

    这样的争执在当地也极为普遍。因为现在在家种地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多外出谋生安家。当地农村现在除了过年过节比较热闹,平时里常见的就是紧锁的院落和六七十岁的老人。

    记者手记

    亟待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这样的争执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也正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所反映的一个侧面。当前,摆在农民面前的是农产品价格低,尤其种植小麦和玉米等大田作物的地区农民收益更低,如果仅仅依靠种地来获得经济收入,远远低于一家人在城市里工作所得的收入。所以年轻一代农民进城是个必然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的过渡比较痛苦。

    新老一代观念的不同延缓了当地土地流转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很大阻力。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试想,如果等父辈们老了,到了无法继续劳作的那一天,那么多的土地要谁来种?农业发展毕竟不能依靠老年人来维持,也不能凭借对土地的感情来维持,更不能强迫农民种地。所以,亟待培育一批愿意献身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农业也才能持续发展。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