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2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河北迁安:红火了30多年的瓜子小作坊

□ 《中国农资》记者 刘 颖

    一大早,张艳丽就把摊位支起来,手里的活一直忙不停,趁着过年的这个时期,很多人都会来买几斤瓜子储备年货。刚帮客户把瓜子打包好,张艳丽的手机又响了。“要几斤呢?还是那个地址?好的。其实瓜子的价格倒是不贵,邮费还真是不便宜啊!”对方回答:“没事,我们就爱吃这个味道,寄过来吧。”通话结束后,张艳丽说:“都是这么多年的老客户,过年没回来,想吃我们家瓜子,挺感谢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这个瓜子。”

    究竟是什么独特的味道让很多奔波在外的同乡人念念不舍,即便是在远方,也要在过年的时候品品故乡的小瓜子。“我们家的瓜子卖了30多年了,独特之处就是工艺和配方。首先我们是煮瓜子,用我们独有的香料熬煮瓜子,然后再烘干制成,原来的时候还专门造了个火炕,把熬煮好的瓜子放到火炕上烘干,现在有电热吹风机了,直接用电器烘干更方面快捷了。因为熬制的工艺跟炒制的完全不一样,都是纯自然的香料,不添加别的化学的成分,非常干净。”

    这个独特的味道是当地的独一份,张艳丽家的瓜子小作坊坐落在河北迁安市马兰庄镇,镇上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个小作坊,不仅是它独特的味道,还因为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就是张艳丽的姥姥,小作坊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那个时候家里穷,张艳丽年近60岁的姥姥卖瓜子的初衷也是为了补贴家用。姥姥叫梁锡荣,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男性化的名字,但她有一颗柔软的心,只是不轻易展示出来而已。因为家里还有个生病的儿子,所以一辈子好强的姥姥一直都辛苦操劳家务。“那个时候是真的苦啊。”一声叹息,张艳丽娓娓道来,“那个时候都是我姥姥专门跑到内蒙古赤峰进货的,因为附近都没有人种葵花,加上那边的葵花也比较好,到那边的市场挑选好的瓜子然后买够一年的货量。我姥姥那个时候那么大岁数干活很辛苦,为了保证拉回来的瓜子不受潮,还要不定期地翻晒,做我们这个小生意的,都是赚的辛苦钱。”

    张艳丽家的瓜子小作坊是当地有名的小店,大家都用“老娘子瓜子”来称呼。实际上,这个瓜子已经成功注册商标,也有了自己的独立包装,成为了一个小品牌。提及注册品牌过程,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张艳丽说:“因为我们当地政府想要对有些年头的作坊进行保护,所以鼓励我们注册商标,因为这个瓜子是我姥姥做的,大家也都知道‘老娘子瓜子’,所以当时是想直接用这个注册的,可是很遗憾,已经有了这个名字了,因为我姥姥姓梁,想叫‘梁老娘子瓜子’,结果也有这个名字了,最后我们就叫‘张老娘子果子’,还专门请人设计了包装。”

    “后来姥姥年岁大了就传给我母亲,现在我也退休了就接收了这个摊位。现在农村人口外流,我们小本生意也受些影响,但也有很多微信订单,让我们的瓜子走得更远了。”

    记者手记

    产业融合发展,走一条富农兴企之路

    一个个瓜子小作坊在当地火了30多年,这究竟是为什么?记者认为,一是瓜子品质。“张老娘子果子”的味道深入人心,总有那么多人惦记着这个瓜子。二是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经营者自己都有树立品牌的意识。“张老娘子果子”30多年的传承,一直让消费者相信她们产品的真挚。无论是瓜子来源的选择、熬制的工艺都是非常讲究的,品牌是通过把控细节打造出来的。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个小作坊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三者很好地融合了,给了我们涉农企业以很好启示。现阶段,涉农企业尤其农资企业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卖难问题,除了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更应该引导农民打造品牌农产品,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相信,这是一条富农兴企之路!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