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鼓楼东街的人来乐商行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记者走进商行,人来乐商行负责人习斌正在给一位前来咨询的创业者介绍产品,通过商行这个平台,习斌把大同的许多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习斌的人来乐商行又签下了几个代销合同,新的一年里他和他的团队也将拓展发展空间,为家乡的经济转型、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来乐商行正是大同市农副产品创新销售模式的一个缩影。当前,农产品微商已经开始有了雏形,各种农副产品也慢慢走进我们的网络世界,这一新型的推广模式,拉近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距离。新模式带来新机遇,新媒体营销将逐渐改善甚至在部分品类上取代传统批零模式。
据了解,人来乐商行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微商发展工作委员会在大同的联系平台,目前收入了包括大同农特产品、创意产品以及外地农特产品等在内的200多个产品,联系的会员单位有500多家,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直接带动了1万多人实现就业、创业。习斌告诉记者:“通过商会的平台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让更多的大同农特产品走出大同,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传统和电商两种营销方式并驾齐驱,可以有效地拓宽销售途径,提升农特产品销售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微商在给市场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存着新的问题。线上销售虽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但由于没有线下实体店也会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售后等问题存在质疑,人来乐商行提供了线下体验店平台,保证提供产品的企业不仅具有合格的生产能力,同时还符合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要求的条件,通过线上线下互补的销售模式,解决了微商存在的弊端。
创业者荣兰海就是一名经营农副产品的微商。她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的就是大同的苦荞、沙棘等农副产品。以前由于没有实体店,一些前来咨询产品的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保证提出质疑,如今人来乐商行这一体验店彻底打消了购买者的顾虑。她希望通过微商的微薄之力,让全国做微商的人通过大同的土特产苦荞、小米、凉粉、地皮菜等小杂粮来认识大同、了解大同,把大同的农副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交融中,新时代的巨浪正滚滚而来,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互联网+”时代也将促进各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习斌和他的团队通过微营销的模式将家乡优质、丰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种“互联网+”的商业行为也将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的一年里期待他们的团队有更多的收获,希望向习斌一样的创业者融入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成为大同经济转型大潮中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记者手记
线上线下融合, 拉近市场和消费者距离
为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推进农村电商,并首次提出鼓励发展“电商产业园”。文件要求:“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如今对于一些合作社而言不仅仅只是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还顺应了电商的潮流,走起了“农业+互联网”的路子,大同市科蕾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创建了自己微信店铺,合作社的产品通过朋友圈分享打开了销路。据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这种模式固然新颖,但其传播范围仅仅只是自己的朋友圈,仅靠这一单打独斗式的微店营销推广范围还是有限。要想真正解决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需要由政府或机构利用互联网组织建立一个当地特色农产品平台,一起宣传,一起推广。习斌的人来乐商行就是这样一个力推当地特色农产品平台,整合了500多家包括合作社这样的会员单位,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合作社里的农副产品不仅通过电商渠道卖到城市,同时还有商行作为线下实体店的补充,消费者自己也可以去商行选购,还可以节省物流等成本,这一发展模式也是农村电商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将是电商开拓农村市场的一个切入点。
但愿各地都能有这样一个展示、宣传、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平台,真正拉近市场和消费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