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认真地探讨学习“工匠精神”。那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之中,就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专注、坚持,专业、创新。
新时期,工匠精神又富有了新的时代意义:一方面,手工业时代“工匠精神”重点在于“造物”,新时代工匠精神重点在于“育人”。另一方面,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加倡导职业精神。过去,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在追求技艺的精细,不太考虑时间的代价,所谓“慢工出细活”;信息时代,工匠精神扬弃了具体操作性的内涵,引导人们树立敬业、精业、勤业的工作精神,强调在精益求精、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兼顾时间效率。
在一定时期,工业企业过于重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质量和品牌重视不够;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人才的长期培养;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而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对工业的发展拥有更深的意义。工匠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具体落实在政策、行动上,工信部在联合人社部、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在人才的培养、教育、待遇问题、宣传问题等方面综合入手,把工匠精神真正的落在实处,有制度保障地执行下去,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工匠精神成为新常态下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工匠精神是工业精神的重要组成,工业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横向构成。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代表着工业的“软实力”,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润滑剂和灵魂。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具体来说,是指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与工业生产和活动紧密联系。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目前,我国的工业进入了需要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阶段。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提升,推动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然而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制造中心,更需要一个文化中心。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世界上的工业重心也是全球的工业文化中心。随着国家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中央推动“供给侧改革”之时,中国需要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从文化建设角度推进产业发展,聚文化之力,铸工业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