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9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好模式需要量体裁衣

□ 郭兆熊

    这几年来,转型升级这个词在行业出现频率很高,但是要做到这四个字,那可是生死的战斗。看资料说这两年肥料企业纷纷推出智能配肥站,从政策讲有助于实现肥料零增长,从企业讲就是实现农民施肥精细化,提高肥料施用的服务方式。但是一下上百家企业对配肥站感兴趣,怕也不是件好事。

    当年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几乎所有企业都打着测土配方施肥定点的招牌,纷纷称自己免费为农民测土后,提供专用肥。最后发现,测土配方施肥在大多数企业那里只是成了一个营销的口号。其实,这次智能配肥终端设备的发展,和之前的发展之快有相似之处,但是企业要想做专用肥,需要投入财力,精力和之前不一样。有的企业上百台设备的配置,看上去服务决心不小。

    今年,智能配肥站的建设就有企业在探索,后来农业部推广配方肥的相关政策明确后,迎来快速发展,近两年肥料企业市场销售困难加大,所以发展迅速。这种智能配肥站是农资企业服务转型的终点吗?肯定不是,那企业为什么不去设计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服务方式,而是一窝蜂选择建立智能配肥站呢?这种看似很好的模式,能不能在一窝蜂的发展情况下,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呢?

    现在农资行业内,建智能配肥站的多数是生产企业,这就要思考生产企业定位到底是做生产呢?还是生产服务一起做呢?这种智能配肥机是给经销商的服务多一些呢?还是对农民的服务多一些呢?有些公司和经销商合资建设配肥站,帮助经销商实现企业的服务升级。现在担心的是配肥站的建设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真正的服务完善和升级,那结果走到什么地步,就说不好了。

    大型生产企业有实力建设配肥站,那么那些中小型肥料企业也要跟风建设吗?他们的服务怎么跟上,如果不能建设配肥站,是破产停产呢?还是通过其他服务方式稳定市场呢?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表明,把农学博士、硕士安排到农民中间,和农民生活在一起,随时解决农民的种植问题,对农民的粮食丰收起了很大作用。其实想想几年前,很多企业做专家视频在线服务就很好,当时也是引起行业内很多企业专注,涉足的企业也不再少数,但是结果呢?也就是宣传的作用,营销的辅助手段而已。

    我们农业技术的研究并不比国外落后,因为很多原因,我们的技术到地里的渠道有待增加和细化,把技术附加在产品上是一种方式,技术材料送到农民手里是种方式,电话、视频、微信等新兴通讯工具的服务也是一种方式,其实那种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做得踏实,谁做得细致,谁做得到田间地头,千万别把配肥站做成营销手段,别让一个为农服务的好模式最终走形。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