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农村电商被炒得火热,很多电商巨头也纷纷开展了“下乡刷墙”活动。但是开展情况具体如何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于春节期间来到了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徽王镇任家村和王集村展开了调查。
当地地处鲁西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近些年这两个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在市里安家,种地的主体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一位老人要管理10亩左右土地。任庄村61岁的村民张德贵介绍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德州市里做生意,他们的土地平时由我们老两口照看,只有收获季节他们才会回来收割。”
当被问及平时是否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农资产品时,张德贵说他从未从网上购买过农资,一是因为年岁大了,摆弄不了电脑;二是网费太贵了,一年要700多元,平时老两口都用不上,只有孩子回来时才用,一年交好几百块钱网费不值得;三是,网上的东西并不一定比集市购买的便宜,去年十一,孩子们回来看到他们买的装玉米的袋子,就在网上查了查,只有购买到一定数量才包邮,价格也不便宜,而且还要等好几天。
经过深入交流,王集村青年村民杨文亮也对记者说出了自己对农村网购的看法:“农村网购要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一是多数农民年龄偏大,操作电脑不方便;二是,农民对网络的认知要转变,尤其是农资产品,提供者要敢于在网上卖,需求者要敢于从网上买;三是假货追责问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等同于衣物,资金大,检验周期长,只有用了才知道是否管用,所以老百姓喜欢从熟人手里买东西,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好意思卖假货给你。”
上述情况在当地不在少数。所以说,农村消费主体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作为尚未被完全开发的电商半荒地,农村市场虽然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但要想真正深入到农村市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