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7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榜样风采


    赵柯:善管理的优质“工科男”

    榜样简介:赵柯,1984年出生,2010年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老挝中农钾肥公司,负责老挝钾盐项目充填技术研发工作至今。他善于钻研,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井下回填的技术难关,使采矿区域向更深、更远的区域开采成为可能,这位优质“工科男”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向更高端的技术领域挑战。

    榜样事迹:2010年赵柯从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与当时公司外聘的盐化工专家一起开展充填技术的研究工作。直到2012年,充填小组攻克了井下回填的技术难关,相关充填技术还获批中国国家专利、美国国家专利。

    2012年,与外聘专家的合约到期后,赵柯开始独自承担起了挑大梁的重任,负责将实验室的认证结果转为工业化的应用。

    由于矿区开采的深度逐渐下移,巷道的长度不断增加,如何延迟充填材料在管道中的凝固时间又成了一项新的课题。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搜集了十多种缓凝剂物质进行试验,经过上百组的试验论证,最终发现目前正在使用的这种缓凝剂配方已经是倒数第二种了。都已经快泄气要准备重新寻找材料的时候,他却有了意外收获。使用新发现的这种缓凝剂配方之后,至少能将凝固时间延长半个小时,并能输送到5公里长的管道区域内。

    张小军:勇攀高峰的科研博士

    榜样简介张小军,1977年出生, 2011年进入中农立华工作,现任研发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农药剂型研发、应用技术与管理工作。

    他从零开始筹建了公司研发中心,并在9个月内自主研发出公司新一代杀虫剂“中农护稼”。

    短短4年时间,他带领研发团队在剂型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仅在2014年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榜样事迹:张小军作为农药剂型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被中农立华相中,于2011年6月被“挖”进公司并被委以筹建企业研发中心的重任。

    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张小军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仅在2014年,年轻的研发中心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在剂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在“2014年中国农化风云榜”评选中,中农立华“30%二甲戊灵悬浮剂”作为唯一的农药制剂项目,经行业协会推荐成为“年度农药技术”四个提名候选之一。

    农药研发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必须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作为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张小军早已习惯了每周末至少抽1天时间到实验室来上班,打开电脑查资料、看实验结果、分析汇总数据、寻找存在问题、思考下一步工作安排……

    对于未来,张小军希望能够带领团队不断攻克难关,为中农贡献更多。

    付和龙:业务一线的开路先锋

    榜样简介:付和龙,1982年出生,2005年加入入湖北省农资公司。2007年底,他奉调转战随州农资市场,任随州分公司经理。

    7年来,他在随州积极开拓市场、深挖客户潜力,在他的努力下,随州分公司经营规模和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已成为湖北农资的创收主力。

    榜样事迹:2008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农资行业很不好做。为了尽快清理存货、减少损失,随州分公司在湖北农资的统一调度下,开始折价出货,付和龙也开始了他的开拓之旅。

    在对客户资源有了清晰的认识后,付和龙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发掘潜在需求、拓展业务空间。结合随州农资市场特点,付和龙把目光敏锐地投向了村镇级经销商。

    之后的几年里,付和龙依靠参加工作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农化知识和过人的协调能力,帮助经销商和农户解决议价、发货、耕作等实际问题,博得了他们的广泛认可。

    2014年,随州分公司销售化肥近8万吨,大约60%是通过村镇级经销商直接销往农户。

    在“卖产品”的同时,付和龙没忘记搭建新型农化服务平台,为下一步“卖服务”打基础。在他的努力下,随州分公司与基层经销商合作,在全地区80%的乡镇建立起了“庄稼医院”和种植合作社。 

    许扣红:吴泾的“保险丝”

    榜样简介:许扣红,1963年出生,1982年加入上海中农吴泾农资有限公司动力部,现任动力部副经理。

    从事电器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工作32年,他一直以开拓进取、创新改造为己任,爱岗敬业,通过自学解决了电容量差、耗电量大、电路老化故障等难题,为公司的电力供应保驾护航。

    榜样事迹:许扣红自参加工作起,一直在电工岗位。吴泾仓库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现实装运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曾被处以“电容补差”的罚款处理。许扣红便利用闲暇时间到书店寻找专业资料,一页页地手抄相关内容,进行大量精确计算,完成技改设计,还跑到机电市场购买配件,最终成功使电容有效功率达到了90%。

    公司原有夜间作业照明系统耗电量很大,许扣红自己动手进行改造并重新布局,最终成功将原有用电量减少三分之一,每年为公司节省近7万元的用电成本。

    32年来,许扣红以保证电器设备设施安全运行为己任,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现在电器设备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吴泾仓库而言,电路系统是仓储、调拨、设备运转、提高企业效益的保证,工作上容不得半点闪失和马虎。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吴泾仓库在电器设备安全用电上做到了零事故。

    张学烽:执着坚守,积极开拓

    榜样简介:张学烽,1975年出生,2006年1月进入中农成都公司(2009年业务整合后,进入中农控股四川农资公司),成为公司驻察尔汗盐湖达布逊货场的一名普通发货员。10年来,他以场为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为中农集团全体员工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榜样。

    榜样事迹:货场管理和铁路发运是39岁的张学烽10年来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达布逊货场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每个月大约有5000吨左右的货物发送,检验货物要查看颜色、水分,是不是像细砂一样,在每月27到28号,把流向发给客户,2014年业务量较大,总共发了近10万吨,发车小票也是他每三天来一次核对、留存。

    铁路发运也是个大麻烦。进场伊始,货物发运甚至使用过三轮摩托车。即便如此,第一年张学烽还是做了3万吨货。第二年,在他的努力下,三家钾肥企业愿意给货场供货,于是发运量成倍增长,达到6万吨。

    由于地处偏远,铁路货运单位收款不能刷卡,只能现金交易。张学烽每次都要以预付款形式先交现金,对方根据发货量扣除预付款,并分阶段开具铁路货运发票。这种交易模式存在极大风险,但10年来张学烽细心记账、认真核对,没有发生账、货、证不符的情况。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