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6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现象:农资行业侵权时有发生


    本次“美盛”商标侵权案件对于美盛农资来说也许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带给整个农资行业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本报由“美盛”案件说开去,梳理几种在农资行业中常见的商标侵权现象。

    现象1:狐“借”虎威

    美盛公司作为财富500强企业和世界上第一大磷肥、第二大钾肥生产商,在全球农资行业都享有较好的声誉。也正是因为如此,“美盛”商标遭到了很多人的觊觎。早在2009年原美盛农资经销商王祥荣申请注册了“美盛嘉吉”商标,并将该商标先后授权给德邦化肥(烟台)有限公司、辽宁嘉吉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江苏美乐肥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使用。因其产品皆带有“美盛”以及“嘉吉”字样,因此与美盛农资的相关产品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容易使人混淆。美盛农资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起撤销“美盛嘉吉”注册商标的申请。最终本案在2011年12月27日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以美盛农资胜诉而告终。

    与美盛农资有相同处境的还有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脊集团是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牌国有企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旗下经营的“天脊”牌系列复合肥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市场口碑。可是近日记者在网上发现有一家名为天脊国际(中国)化肥有限公司的企业也在经营复合肥,并以“天稷”作为品牌,甚至其商标也与天脊集团极其类似。据天脊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天脊国际(中国)化肥有限公司与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无任何关系,天脊集团也并未对天脊国际有过任何的产品和商标授权。因此,天脊认为,这家公司是套用天脊集团的相关品牌,利用天脊集团的企业知名度,促进企业的发展。该公司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与天脊集团相似,从而使得消费者有了一定的错误认知。

    事实上,在行业内美盛农资与天脊集团所遇到的问题绝不是个案,“红狮犸”与“狮马”案件等都存在着攀附名牌现象的嫌疑。虽然这其中有些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案件双方都达成了谅解,但是行业不禁要思考的是,在法律意识不断觉醒、法治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行业攀附名牌从而得到发展的做法是否应该得到遏制,相关企业是否应该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

    现象2:同牌不同类

    此类现象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烟台五洲施得富集团与河南三高微肥厂关于“五洲丰”品牌专用权的争议案件。2007年5月,烟台五洲施得富集团接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通知:河南三高向商标委提出,撤销烟台五洲丰第1901616号“五洲丰”商标,原因是河南三高在烟台五洲丰之前就在第5类农药商品上注册了“五洲丰”商标,烟台五洲丰侵犯了他们的商标权。就此,烟台五洲施得富集团与河南三高微肥厂之间关于“五洲丰”品牌的争议便就此展开。

    据了解,烟台五洲施得富集团拥有的“五洲丰”品牌来自于烟台嘉禾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在2001年7月23日注册申请,指定用在第1类肥料商品上;而河南三高微肥厂所拥有的“五洲丰”品牌则是在1997年注册申请,适用于第5类农药产品。因此河南三高微肥厂所拥有的“五洲丰”品牌并不能够用于化肥产品。所以,在2010年9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最终裁定河南三高微肥厂败诉。自此,“五洲丰”商标侵权案才告一段落。但是事实上类似“五洲丰”商标侵权案的案件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品牌的适用范围并不明晰,所以由小误会变成了大官司。

    现象3:皮包公司托名牌

    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因其侵权主体多为注册资本较低的皮包公司,所以很难寻找到较为适合的例子。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的这类典型案例有德钾集团所生产的“红牛”系列产品被仿冒一案。

    2013年4月,《中国农资》记者接到举报称北京市平谷区有一家北京惠多利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钾镁等产品涉嫌仿冒套用名牌产品商标,严重损坏农户利益,扰乱市场秩序。举报人声称,北京惠多利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钾镁等产品在外包装上明确标注经德国红牛钾盐集团有限公司授权,而事实上德国红牛钾盐集团有限公司并没有对该公司进行授权。另外,举报人还称北京惠多利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包装上出现的“SUNBULL”的商标和红色斗牛图标志也侵犯了德国红牛钾盐集团有限公司的合法权益。举报人怀疑这家北京惠多利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非法公司。最后经过记者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调研发现,这家所谓的惠多利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自然人独资企业,成立于2009年10月,注册资金仅有10万元人民币,企业仅通过了2011年的年检。并且,在企业的经营范围中根本没有化肥生产这项内容。也就是说,这家北京惠多利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已经处于超出经营范围的违规经营状态。因此,这家企业事实上是一家套用浙江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名称,以及销售仿冒德钾集团“红牛”系列产品的“皮包公司”。

    “皮包公司”套用农资著名企业名称、销售仿冒著名品牌的案件并非个案,在很多地区都有发生,许多生产企业都有过类似困扰。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就告诉记者,他们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发现过很多次收购天脊集团“天脊”牌系列产品包装袋的行为,并且在2013年也联合各地执法部门查处过类似的案件,但是因为这些假冒的“皮包公司”逃避太过灵活,经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