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2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是香蕉种植的重点


阮云泽
陈 彪
许林兵

    香蕉枯萎病在世界重要香蕉产区发病严重,我国广西、广东、海南及广州市郊局部地区频繁发生。因此,综合防控香蕉枯萎病是科研人员育种、农户管理种植的重点。

    广西香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陈彪:

    目前,国内的香蕉种植不稳定,多地发生了严重的香蕉枯萎病,因此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枯萎病是根部入侵,维管束发展,然后发展到毒素危害,这三点也是我们整个防控体系的思想脉络。

    香蕉枯萎病是从根部发病,把根防控好就可以阻止虫害通过根部进入。如果一旦进入,则会在茎上的维管上进行繁殖,繁殖以后引起维管束产生枯萎病。我们根据发病规律,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建立三条防线。第一,利用香蕉本身的抗性建立抗性的基础,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抗病种,抗病种是整个防控体系里面最核心的一部分。第二,要调整香蕉生长环境,调整土壤pH值和微生物群落。第三,保根的综合栽培措施,减少伤根,防止病菌从根部入侵。

    香蕉种植的技术措施可分为以下五项。选用抗病的香蕉品种;选用轮作二年以上的土地;调节香蕉的土壤生长环境;用壳寡糖提高香蕉的抗病能力;配套香蕉保根防病的栽培技术措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轮作2年以上的土地,减少孢子的数量。

    在防控香蕉枯萎病中,保根技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样的品种,同样是轮作两年,为什么种出的香蕉还是差异?区别就在保根技术上,枯萎病是从根系入侵,保护根的时候就要从种苗来做起,线虫伤根容易加重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种植后用噻痤磷+阿维菌素滴灌,每隔一个月一次,可显著减少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海南大学副教授 阮云泽: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品种如何,在连续的种植条件下,香蕉无一例外出现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枯萎病的数量和密度都会逐年增加,简而言之,即连作、单一、集约化的种植模式是引起香蕉枯萎病快速发展和蔓延的重要原因。轮作在香蕉种植中十分必要,它能够显著地降低土壤当中香蕉枯萎病的数量以及增加土壤当中抗香蕉枯萎病的数量,轮作在每个地方不一样的,瓜类尽量不要和香蕉用同样的方法。

    同时,在研究中发现,土壤当中变异抗病种类越多,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率越高。香蕉枯萎病控制住,要增加养分的含量,降低变异的数量。增加生物有机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就会有所降低的,可以抑制枯萎病的发生。在化学防治方面,氨水加微生物有机肥以后,可以非常显著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防治线虫也是香蕉枯萎病防治的重点,在广西、海南、云南,线虫的生长周期在30天左右,如果地块里面有线虫,需要一个月清理一次。在香蕉种植中,有时香蕉园大面积发病时,某一区域是没有发病的,这个土壤叫做健康土壤,通过研究发现,健康土壤的pH值多在5以上,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一般都在2%以上,土壤中香蕉根结线虫少,线虫多样性丰富。土壤大中微量养分平衡,施肥管理过程中化肥施用量及比率科学合理,注重优质有机肥的施用,并且有机肥投入成本占肥料投入成本50%以上。此外,要特别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因为氮肥是促进线虫增长的重要因素,可以适当增加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使用。

    如果新开蕉园,做好以下工作就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一、不要从病区引进种苗;二、建议尽量用滴灌,或者是矮喷;三、增加土壤结构改良剂的使用,降低pH值;四、大量使用优质的生物有机肥;五、加强田间的灌溉水和发病源的隔离。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庞大工程,需要综合土壤、微生物、生态、栽培、植保、育种等技术领域的技术成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技术,同时根据发生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技术套餐,才能有效防止其发展、蔓延。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 许林兵:

    香蕉品种的育种目标是高产、优质、抗病、早熟。抗枯萎病是研究育种的首要任务。抗病香蕉需要在生育期、果穗,生熟皮色、肉质、抗病性方面进行改良。

    目前,香蕉的商业栽培的品种一般分成两类——抗病和不抗病。价值链的反馈引导品种的育选和种植。

    抗病品种南天黄,春季果实青绿,无油蕉,产量高于巴西蕉10%以上,枯萎病的发病率在10%以内。我们在2009年-2014年期间,针对南天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试验证明在正确种植管理的情况下,枯萎病的发病率可控制在10%以下。

    抗病香蕉栽培技术的关键点在于:一、轮作间隔年份;二、土壤改良消毒,覆盖蒸熏,pH调节到5.4以上,生物肥作为基肥;三、中抗以上品种;四、少用尿素氮肥,不增加施肥量,用水溶肥,生物菌肥,叶面肥;五、少伤根,合理使用除草剂;六、合理使用杀菌剂和增抗剂。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