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2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钾肥故事该怎么讲

《中国农资》 记者 赵光辉

    在氮磷钾三大肥种里,中国的钾肥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仍然自给不足。这在有“世界工厂”之称、什么一经我们制造就会过剩的中国,实在是个异数。原因就在于中国钾肥资源不足,制约了我们的生产。也正是这个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钾肥受关注度高,关于它的一切都高度敏感。虽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钾肥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下降、自给率提升,供需和价格矛盾大大缓和,但关于钾肥的形象宣传我们还是需要很好总结的。钾肥的故事需要我们好好讲,这是一个正能量的积累,有一天也许会变得重要起来。

    2011年,正值中国钾盐钾肥行业发展50年纪念,中国农资传媒与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联合出版了《中国钾盐钾肥50年》一书。作为参与撰稿最多的记者,我采写了专家、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共11篇。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钾肥行业的辉煌来之不易、贡献居功至伟。不论是早期青海钾盐开发的大漠孤旅、艰苦卓绝,还是生产企业的开拓创新、产业报国,抑或是商贸企业的折冲樽俎、斗智斗勇,海外找钾的尖兵突击、攻坚克难,许多感人的人物、生动的细节都深深印在我的心底。这些极具故事性的人物的传奇,非比寻常的雄伟场面,曲折发展奔腾不息的精神,通过媒体的持续报道,最终都在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印象。

    客观讲,相对氮肥、磷肥而言,钾肥的新闻报道确实比较恢宏、比较感性。我记得曾有企业邀请记者团到青海考察,一趟下来,几乎人人都写出了感动记者内心、打动读者心灵的好新闻作品。正是中国钾肥产业的这些众多的典型报道,最终为中国钾肥企业留下了很多正能量的关键词,塑造了共和国骄子的伟岸形象,使他们与“艰苦卓绝”、“产业报国”、“建设功勋”联系在一起。

    作为采访过众多中国钾肥人的记者,我的内心感受是:不论是我们的报道,还是行业其他媒体的报道,新闻作品中呈现的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绝非炒作和虚构。这是他们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奋斗经历,是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写照。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正面能量的积累,当钾肥市场发生剧变时,中国钾肥企业的应对措施和市场行为才容易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和行为接纳。这背后是他们日积月累的可信任的形象在维系着沟通与合作的基础。

    相比之下,与钾肥有深度瓜葛的商贸流通企业巨头就没那么幸运了。多少年后,回顾那段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些钾肥故事的门道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