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资协会副会长 张美华:
服务规模化要求农资经营由分散走向联合
“六化”提出的方向很到位,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要提倡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那么这种规模化该如何推进,这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成立合作社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比如某一片区域都是种植的花生,那么这片区域的农民就可以成立“花生专业合作社”。有了合作社以后,如何供种、如何施肥就可以统一进行,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实现生产与服务的规模化。
现在的农资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粗放经营,那么农资公司就只能靠打价格战为继,因此走规模化服务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服务的规模化不是某一家农资公司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要求农资公司走向联合,整合优质资源来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这种农资公司的联合体可以走土地托管的路子,做到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甚至需要农资公司把只卖农资产品的单向流通模式变为双向流通,即一方面给农民供应农资产品,另一方面经营农产品。另外,过去经营化肥就是“一买一卖”,不需要懂技术,但是服务的规模化要求农资公司提供的服务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有技术含量。如果农资经营向农业生产服务领域拓展,那么农资经营可能会用市场的方式进一步净化市场。
重庆市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仲成:
社农合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重庆农资集团目前正在朝着合作化的方向努力,通过股权合作方式与基层社、与种植大户合作,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新建或恢复重建基层专业合作社,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服务模式。截至目前,重庆农资集团已与北碚、大足、涪陵、石柱等区县的49个基层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搭建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化综合平台,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庄稼医院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零距服务三农,更从根本上解决了流通企业大批发经营单纯“一买一卖”不接地气,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重庆农资集团每年拿出利润的10%作为为农服务基金,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一是制订了《重庆市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规划》和《重庆农资连锁网络规范建设守则》,在重庆市的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重庆农资”连锁网络体系,目前已拥有八个区域农资配送中心和四百多个“重庆农资”连锁网点,在每一个农资连锁店开办了庄稼医院,开发制造了测土配方终端配肥机,建立了20多个终端配肥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终端配肥技术,用全新的经营服务理念,将农资商品经营与为农服务有机结合;二是加强与区县供销社农资企业合作,增强区域带动力。投资2660万元收购了石柱农资公司30多个自然人的股权,带动了石柱农资公司发展,通过与黔江供销社合作,利用投资4131万元收购的黔江银象木业的133亩土地、两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和办公设施建设渝东南农资配送中心和市场;三是针对重庆高山种植特性,针对性地培育开发了“乐途”和“凤凰传奇”两个复合肥自有品牌;四是定期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科技宣传月活动,发放科技宣传册,服务农民逾万人。
杭州萧山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仁焱:
大胆探索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传统的供销社农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近年来,萧山农资公司在围绕农资服务、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资经营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公司于2013年2月创办杭州萧农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主动顺应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用“合作社+作业队+农户”的运作模式,着力构建水稻、山林、茶叶、蔬菜等统防统治的专业服务平台。2013年,合作社共组建防治作业队37支,作业队员达148人,开展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近7万亩/次,成为萧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不仅如此,公司领办万农粮食专业合作社,坚持以粮食产业化为载体,积极推进农资服务与粮食产业的紧密对接。通过在社员中落实“生态米基地”、“种子种苗工程”、“晚稻高产示范田”等项目,推出“农资直供、配送到田、上门辅导、指导消费”等服务,既抓住了农资消费大户,又提升了参与产业化服务水平。
开设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运行。公司依托萧山区农资商品科技应用专家顾问团,推出微信公众平台,根据时间节气,发布不同作用的种植注意事项,为农户提供一对一农技咨询服务;客户可直接通过手机在线了解公司产品、新闻动态和农技知识。通过微信平台,可以更好地普及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同时,构建起与基层群众实时交流服务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