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提高农业效能需要“企业化”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今年,国家提出要通过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组织对接。核心是要解决农业的生产效能问题。无论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还是专业合作社,其生命力都建立在个体的增收、农业的增量上。目前看,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企业化”。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还基本脱胎于小农户,从理念、技术到习惯都与现代农业企业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理念与技术上,即使不是兼业农民,在与市场对接时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跟上要求。记者在浙江临海县上盘镇采访时看到,这里是国内最大的西兰花出口基地,主要出口日本,但在最初的几年,上盘镇的西兰花经常被检出农药超标而退回,菜农蒙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发现问题是用药的品种不对。等调整好农药品种了,又发现农民在施药上很随意,对规定的上市前30天禁施农药不理解,也不当回事。显然,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树立全新的市场观和产品质量观。

    在日常的生产习惯上,很多非技术性的环节也因为粗陋的生产习惯而导致质量问题,甚至是品牌危机。今春,有茶友在武夷山茶园中拍到一只丢弃在茶树下的农药瓶,就将照片发到微博,一时间引起消费者恐慌,“岩茶还敢喝吗?”对此,当地有人竟以“哪个茶叶不喷药?”、“农药生产出来是干什么用的?”这样“质朴”的语言反诘。

    这些问题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农业从业者目前最大的瓶颈,也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最致命缺陷——不专业。而“企业化”无疑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现“企业化”首先就要“工业化”——要把农民当成工人来要求,来工作。像乱扔农药瓶、塑料袋的陋习,在工业化的车间里是无存身之地的。转变这些陋习很难,但企业化是一个捷径,因为环境塑造人、影响人、约束人。家庭农场一定要向企业靠拢,而不是向家庭贴近。实现“企业化”还要“标准化、规范化”——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遵循科学范式和要求。曾有浙江渔业合作社出口的虾仁因红霉素超标被退货,质监部门都很纳闷这红霉素从哪里来的。后来才发现,加工工人常年赤手剥虾皮易患皮炎,就自己抹了红霉素药膏,结果洗不干净,被带进虾仁中。

    这里就为农资企业提供了服务新型主体的机遇。为帮助农民对接日本市场,台州农资公司在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内设立了西兰花专用农资门店,建立植保队伍、制定生产流程、完善产地管理档案、农资配送到基地,实现生产全过程跟踪;并结合日本《肯定列表》中的农药和使用操作规范制订了农民看得懂、会使用的“全优保”作物方案。近十年来,上盘镇出口到日本的7000多批次西兰花均无一因农残退货。到如今,只要没台农的通知,专业社社员和家庭农场就绝对不用药。可见,一旦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他们都值得刮目相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