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现代农业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短板、农业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怎么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怎么样做大、做强、做长我国的现代农业?
张红宇:中国从农业的规模角度来讲,粮食、畜产品,包括水产品、蔬菜、水果,总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的。粮食,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总量是24.2亿吨,我国去年是6亿吨,正好1/4。如果说做大是一个基本要求,做强就相对难度要大很多。所谓的强不仅仅表现在块头大,还得表现竞争力怎么样。比如美国常年生产粮食4亿吨左右,美国人口3亿出头,人均粮食1000-1200公斤,全世界人口总量是70亿人口,粮食总量24-25亿吨,人均35公斤。中国从总量来讲,2011-2012年人均135公斤左右,和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表现为可持续,克强总理提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大到一个产业、小到一个产品也有一个可持续的问题,所以现代农业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做大、做强、做长。
《中国农资》:全世界200多个国家,联合国有196个成员国,除了极个别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国196个成员国只要有农业,无论是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比天大,充满了哲理,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理念。美国前农业部部长约翰斯曾经讲过一句话,农业是否重要,只要你今天吃饭,农业就很重要。在中国解决13亿人吃饭很麻烦,不仅是总量平衡,还有区域平衡、进出口平衡。
张红宇:我们事实上有四个不可逆转、四个难以平衡的地方。第一是增加一个人就增加一个吃饭的嘴巴,绝对需求不可逆转。在人口到达所谓的拐点之前,粮食的刚性需求始终在增长,我们以目前的人口结构和增速来看,可能在15亿人口的时候,拐点就会出现。第二是我国2012年有2.63亿农民工,2013年可能会再增长1000万农民工,除其中1亿在原地从事非农产业以外,去年应该是1.73亿左右在城乡之间流动半年以上。这些人过去都是做什么呢,种粮食的、养猪、养鸡,进城以后变成粮食的消费者,间接的肉、奶、蛋的消费增加了。猪肉消费大约是城里的2/3,牛羊肉、水产品是城市居民的1/2以下,这种转变性需求在工业化结束之前不可逆转。第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收入水平提升,收入水平提升带来食物结构变化,对我们农产品的压力更加巨大。现在我们解决了吃饱没问题,我们正在解决吃好。第四是耕地数量有限,以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保证人类生存需要优先,满足少部分人高质量生活需求要退居其次。解决我国国民的吃饭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中国农资》记者:从2012年的收入来看,绝对收入差距16848元,消费收入差距3.1:1,今年城乡收入即便缩小到3:1,也是非常不乐观的。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成绩可圈可点,欠缺一点就是农村农民收入这一块,所以这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张红宇:现代农业发展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农村的供给问题,第二个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项,从全世界的范例来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选项,现代农业也应该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应该讲全世界提供的样板很多,日本搞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新春运动,用了20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日本现在是全世界农民收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不多的国家其中之一。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城乡之间也没有了所谓的收入差距,现代农业怎么样为农民收入做贡献,无外乎是价格、转移支付的问题、无外乎向东部地区发展高端农业的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过去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长时期的停留在所谓的现代农业两大目标,第一保供给、第二保增收。但是可持续发展很长时间没有列入我们所谓的目标选项之一。但是现在看起来,现代农业发展如果有第三个目标,可持续发展应该讲是必须的选择和选项。
张红宇: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做正贡献一定是负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城镇化问题提出来,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以为现代农业一定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做贡献。最近各个省在公布各个省发展指标体系,纷纷把重点由过去GDP增长转为民生、转为生态环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所谓的生态环境其实也很简单,抬头看天天是蓝的,低头看水是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