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行业语录:


    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肥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化肥工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化肥行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如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化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走新兴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

    化肥行业的产能过剩停留在传统大化肥的层面,而科技含量高的高效肥料、专用肥、水溶肥却是短缺的。因此提升肥料的附加值和利用率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传统产能过剩的一种方式。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办公厅主任杨建平

    未来10年,我国农业对化肥的需求还将稳定地增长,我国化肥工业不仅要对农业需求总量上提供有效的保障,而且还要在化肥新品种的生产和研发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多年来,我国化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难能可贵的人才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坚持化肥的前提下,闯出走出化肥、建立新优势的新路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

    随着有机肥的增加,农业集约化的提高,中国磷肥消费量已进入平台期,在今后的几年还可能逐步下降,中国磷肥行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原料保证能力。第二是化解产能过剩,限制新建项目。第三是加快市场化进程。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

    现阶段氮肥行业发展的任务和方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搞好化肥品种的结构调整;二是重视新形势下销售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三是维护市场稳定。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兰

    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基本自给,但粮食安全压力大,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导致浪费和污染,所以必须同时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可以参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营养综合管理,集中优化氮肥投入,节省过量浪费的氮肥。第二步,必须提高粮食产量10%-15%,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20%。第三步到2030年,必须是产量提高40%-50%,达到肥料效率提高40%-50%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粮食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

    如何高效科学地将水和化肥综合管理,是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引入水肥一体化模式。其中,灌溉施肥特别在一些有装备的井灌区得到快速发展,氮肥利用率可以高达60%。因此,推广水肥一体化是未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高祥照

    高浓度复合肥因其肥效高效而受到市场推崇,但也带来很多危害。倡导中低浓度、多营养、功能性的复合肥取代高浓度、高氮复合肥发展思路,得到全国钙镁磷肥技术进步联合体32个单位的一致认同,其将成为今后复合肥发展的新潮流。

    ——郑州大学教授许秀成

    当前,流通企业应该意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现在一部分升级农资公司都在创建自主品牌,除了要勇于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外,流通企业还要通过科技服务立足市场。传统的经营格局往往给人们留下简单“买卖”产品的印象,随着市场需求的出现,流通企业需要用科技服务来提升自己品牌价格和市场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流通企业才会稳定、健康发展。

    ——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东

    目前产能过剩等困局亟待化肥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至少需要3-5年时间完成转型,在此过程中化肥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施肥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营养管理理念呼之欲出。如何通过科学施肥解决农业环境、粮食生产等问题,值得大家讨论。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裁、IFA中国区副主席杨业新

    流通商想变主动为被动,必须提升自身的网络营销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只有打造出一支懂技术、善营销、能够整合多方面资源提供综合服务的团队,才能主动引导农资市场。

    ——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浩

    产能过剩源于生产,生产企业理应为产能过剩引起的市场风险承担更多的责任,出于对未来市场的担忧,我们希望生产企业能将一些应急的市场手段逐渐转变为一种常规模式,在国内化肥供需未达到相对平衡的时间里给流通企业流出生存空间。

    ——广东天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宁

    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是产业演变的必然结果,农资行业已经进入这样的产业周期发展阶段。在整个产业演变的过程中,农资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产企业为了提高利润率向微笑曲线末端延伸,既通过营销环节的强化来提高利润贡献。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经理李晨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