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9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能过剩背景下农资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
——基于消费经济视角下的讨论
孙继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采取“重积累、轻消费”的发展方针,然而,经济增长一味依赖投资,容易产生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衡。当前化肥产能过剩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行业的无序发展,盲目追求“大干快上”,忽视消费过程及其规律,本文将从消费的四个构成要素: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工具、消费环境四个方面,谈农资流通企业如何在这场产能过剩危机中转型升级,渡过难关。

    消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并在市场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产品只有能够满足消费需求,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中的价值,才能使企业有利可图。正是消费的这种导向作用,使得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消费是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没有消费就没生产,消费应该对生产具备相当的指引性作用,化肥产品的消费,理应当作为化肥生产环节的调节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在直接面对农民,更为明确农民消费需求这个层级,并且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流通企业,理应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节点上,勾勒自己发展的蓝图。

    下面我们从消费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工具和消费环境四个方面来谈农资流通企业在产能过剩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如何转型升级。

    (一)关注消费主体

    消费主体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家庭或集体。个人消费和家庭消费被称为个体消费;集体消费被称为群体消费。消费主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消费主体的差异性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我国的体制决定了当前我国的消费主体主要是个人消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后,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构成我国消费主体的基本架构,由于年龄、资历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性,决定了这种消费主体消费方式千差万别,单次购买量小,行政村在全国各地分散,这也是“夫妻店”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流通企业的触角应当尽可能地向下延伸,当然这也不是说农资流通企业不顾实际的将摊子全面铺开,因为在夯实基层网点的同时,会带来企业运营成本的大规模上升,利用何种模式应当引发农资流通企业的思考,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列为未来我国种植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标志着我国农业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等现代种植业迈出重要的一步,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资流通企业应当以合理的方式积极进行对接,有些农资流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有益探索,例如将经营以及服务实体与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对接,与实际业务经营对接,在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农资商品的同时做好农技服务工作,既扩大了销售规模,抢占了基层市场,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创新消费客体

    消费客体又称为消费对象,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时作为目标的实物。当前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停留在传统大化肥层面。科技含量高的高效肥料、专用肥、水溶肥确实是短缺的,氮磷钾传统大化肥应成为新型肥料的原料产品,而提升肥料附加值和利用率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传统产能过剩的一种方式。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农资局副局长龙文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老问题,而怎样提升农资产品需求确实是新课题。所谓农资产品过剩主要集中在传统大化肥类别中,而以传统大化肥为原料的新型增效肥料、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还是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这些具备科技含量的农资品种更需要农化服务和营销推广。

    作为农资流通企业,要及时调研市场,发现市场需求,感知农民需求,流通企业应该意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产能过剩从一定层面上讲是相对过剩,科技含量较高的化肥品种仍不能满足需求,流通企业要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传导作用,加大高科技肥料的宣传、销售力度,此外,要意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之下,单纯的减停产不是唯一的手段,甚至不是有效的手段,产能过剩条件下,流通企业话语权增大,因此更应该利用高科技服务立足市场,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可以涉足于生产环节,但是不是涉足于已经产能过剩的品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应该是发展的重点。

    (三)完善消费工具

    消费工具是消费者为了取得和使用消费对象,完成消费活动所需要的用具、用品和设施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消费工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升级换代,如现代社会使用电脑、手机和网络等,比传统的消费手段更加快捷方便。

    当前很多农资公司都出现了订单农业、电商平台的概念,流通企业希望线下做农资连锁,线上做农产品经营,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提供保姆式服务,兴建以服务经营型为主体的庄稼医院,加强网络终端的构建,通过基层农化服务带动销售网点的建设、带动产品的销售。做终端虽然见效比较慢,但是有强大的网络,资金的回流也会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价格变化的能力更强。

    (四)优化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消费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统称。消费环境可以划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有形环境指的是自然的、物质的要素,表现为消费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如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无形环境指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如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等。良好的消费环境可以刺激消费,而恶劣的消费环境却抑制消费。

    农资流通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消费环境,在宏观环境层面,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紧贴国家的现实需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农资流通企业要在紧紧围绕此政策谋划发展。其次,在微观环境层面,农资流通企业要有意识优化自己的购物环境,关注消费主体的现实需求,在终端销售门店人员着装,基层门店设施装潢等方面做好细节方面的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适度过剩有利于行业竞争和发展。但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行业良性发展的主要矛盾,应采取措施扶持优势企业以满足国内供应,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