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7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观点


  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裁胡华平:

  磷肥行业应从环保入手进行洗牌

  由于2011年出口形势拉升磷肥产能扩大,1600多万吨的国内产能相较1000万吨左右的市场用量,过剩超限可见一斑。加之今年磷肥出口形势不好,出口部分挤压到国内市场,加剧了磷肥产能过剩的局面。虽然湖北宜昌地区部分磷肥企业开始限产,同时包括四川金河等地在内的磷矿区域发生水灾,将导致后期开工率下降,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盼来年春天”的市场心理一直在蔓延,未来行情将呈现僵持局面。

  祥云集团的磷铵在去年第四季度时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亏损,但是企业还是希望挺到明年春天。

  目前市场艰难并不能达到整合行业的目的。磷肥企业竞争是否真正在一个水平上就看管理水平、看内耗,仅凭卖原矿看不出管理水平。小企业撑不住国有企业就收购,效益不好的企业由企业兼并,但是,这些企业被收购和兼并后的实力没有得到提升。这样使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还是死不掉,更达不到整合的目的。

  肥料对于粮食有增产作用,但是还要合理使用,要对土地污染少、能源消耗少,对于空气、水等环境污染少,这是国家宏观经济领域的事。做肥料不是为了工业发展,其的宗旨是单纯为了增产。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轮洗牌真正达到洗牌的目的,但是真正靠市场洗牌真的很难!必须要有牺牲的产业。目前从行业来说应该从环保入手,能源消耗、环保达标,内部管理,这些是刚原则,要设立“门槛”,从粮食安全出发是迫切和必要的。

  贵州开磷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部长阮国祝:

  只有市场化才能促进磷肥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磷肥的过剩局面不是企业造成的也不是行业造成的,而是政策造成的。调控政策实际上扼杀了国内化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中国的关税政策,也让国际磷肥市场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摩洛哥、沙特等国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的产量已经达到300-400万吨,这些新增的产量不但有价格方面的优势,而且有地理上的优势,因此,即使今年国内的化肥出口政策松动,但目前企业出口困难依然较大,所以现在的开门等于是没开,国际市场供应的增加,反过来国内市场产能就更过剩。

  其实适度的过剩不但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也能带来企业间的竞争,通过竞争去创新和降低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其实新增产能的不断出现,也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新增产能不论在成本还是技术方面都有竞争优势,新增项目的出现也证明了行业在进步和发展。

  国内企业面对最大的市场还是国内,所以国家没必要出台调控政策,只有完全市场化,通过市场去调节,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去树立品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落后的产能也会被淘汰,让国内和国际接轨,实现全球市场化,企业不只是以出口为主,如果国际价格低,企业完全可以进口高质量的产品。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毛国斌:

  安全、环保成为化肥企业发展的关键

  今年因国际市场出乎预料的疲软,造成国内各种化肥产品的价格均大幅度下滑,很多企业均有承受亏损的压力。三宁公司也不例外的在努力强化内部管理,加大营销力度,化解市场压力,从目前来看,公司众多的产品中,大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均在成本线以上,但是磷酸一铵和工业甲醇一直在亏损销售,所以上半年公司只实现利润1.3亿元,比去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我认为,产品过剩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要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才能让消耗高、成本居高不下,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达到一个新的供需平衡状态。

  三宁公司一方面要求各生产装置满负荷生产,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诚信经营,与各级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厂商共赢的合作模式;并且企业坚持同心多元发展,避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出现一损俱损的企业经营格局。

  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已经很多,关键在于消化落实,我认为安全、环保两项政策只要落实到位,即可解决很多问题,效益是最终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根本,国家从安全、环保方面卡一部分,效益差的企业自动退出一部分,就应当能够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生产经营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实际,开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实施企业转型、尽量避免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市场,再则要把自身现有的生产装置优化,使产品成本降低到行业平均成本以下。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鑫:

  产能过剩 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国的磷复肥市场从需求不足到产能过剩,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目前,需求不足、竞争激烈、出口不畅,是产能过剩表象上凸显出来的问题。而更深层次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目前无法预知,但是产能过剩无疑是一场磷复肥产业的“革命”,也是对产业优胜劣汰的洗牌方式。

  这几年明显感觉到过剩带来的压力,2009年前后,正是磷复肥企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肥料市场供不应求,无论是销量还是价格都是可观的。但随着各化肥厂如雨后春笋搬迅速建立的时候,市场上开始存在少量的过剩,但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少量的过剩可以刺激市场需求增长。但是一系列负面问题逐渐凸显:制假造假严重、价格捉摸不定、原材料价格忽上忽下,尤其是近两年,肥料市场的淡旺季不那么明显了,后市也难以预测。在现如今过剩加剧下,不少大公司仍在扩张产能,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距离带来的成本;二是利用品牌拉动当地的市场,扩展销售渠道。

  产能过剩并不一定是压力,同样的也存在机遇。对于行业来说,产能过剩淘汰了产能落后、资源消耗高、生产力较低的小厂,同样为有责任有能力的大公司开辟出一条发展道路。作为大公司来说,越来越重视品牌的推广宣传,用户跟农民再也不是依赖价格选择产品了,而对品牌有较高的认知度。在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瞬息万变的同时,公司转变了以前发展的思路,将重点放在终端,加快网络和渠道建设。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营销上也跟种植大户加紧密切的合作,扶持技术,做好服务工作。在政策方面,呼吁国家出台政策,为高质量节约型的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限制资源损耗大,产能小的工厂关闭或合并,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