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成为政府挠头的心事,也成为百姓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在舆论引导、政府治理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根究源,问题究竟出在了哪?最近,中国农资传媒本着维护行业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到农业一线,不仅采访各地测土配肥遇到的难题和取得的成绩,还及时奔赴田间地头,探秘“镉大米”背后的来龙去脉。综合起来看,现在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化肥的特性和作用,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农药外,亟需反思我们对待土地的方式。因为目前种种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农田土壤问题错综复杂地纠葛在一起,而土壤问题又都指向我们对待土地的方式。
我们需要反思对待土地单纯利用的思维和习惯。有个故事大家都熟悉,说一个英国小孩到中国学习汉语,打开新华字典,发现上面对动物的解释,无一例外都是功用的介绍。他很吃惊:难道这些动物除了为中国人鞠躬尽瘁、肝脑涂地外,就没有别的用途了吗?不能责怪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打开《本草纲目》,我们对动植物和矿物的利用到了登峰造极、匪夷所思的地步,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着我们。但我们今天必须反思、悔悟。因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飞奔,已经累得土地、水体、空气气喘吁吁了!我们不仅需要慢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还需要慢下来,好好体恤一下为我们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大地母亲了。大地依然无私,但她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非不愿也,实无力啊!在山东采访时,我们了解到金乡、章丘的土地已经被无休止的单一种植“折磨”得盐碱泛滥、灾害横生。面对此景,我们既感慨又悲伤。作为农资行业媒体,我们肩负着服务行业的责任,也有责任站在农业未来命运的高度,呼吁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涉农的人,都反思我们旧有对待土地的思维和习惯,在农田土壤“危急存亡”的关头,改变现今的土地价值观、使用观,为我们美丽中国梦养护出960万平方公里生机勃勃、幸福安康的土地。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这种条件决定了我们别无他途。这实在是一种谬误。我们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是巨大的成就,但不等于我们的农业耕作方式、用肥方式不需要改进升级。打个比方,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装备,不等于我们就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否则我们的“辽宁”号怕是不需要入列了,我们的枭雄战鹰也不需要研发升空了。事实上,我们恰恰需要在反思中改变,在改变中提升。在有限的耕地上把轮作、休耕的思维引进来;在施用化学肥料的同时,把有机肥引进平衡起来;在全社会立法保护我们农田耕地的生命。要使全社会都懂得,今天工业排放到农田的一滴污水,就是几十年后仍在危害子孙的重金属祸根。要是男女老幼都知晓,对土地、环境的伤害最终都会成为我们谁也无处可逃的“惩罚”。
我们今天的认知就是我们明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