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张永埔
嘉宾观点:
农资行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防控风险、化解危机。这不只是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包括工厂在内。行业转型、企业调整是求生存化危机的有效途径。只有产业经营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长远看如果不走产业经营的路子,就会陷入被动。从长计议需要我们培养产业经营模式,树立产业思维,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远些。
农资行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防控风险、化解危机。这不只是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包括工厂在内。
为什么说主要矛盾是防控风险、化解危机呢?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流通企业都在煎熬中度过,深一脚浅一脚,不是国际市场波及就是国内产能供过于求。现在又出现了天灾,今年春季东北地区遇到了60年不遇的涝灾。这些年来我们都是在这种环境下度过的,带给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利润空间缩小,化肥从业者甚至在锐减。换个角度看,也许这是行业洗牌的过程。但是洗牌是个痛苦的过程,谁都不能说从中获益,洗牌没有胜利者,只有洗牌之后重新做起才能验证谁是真正的胜利者,洗牌的过程都是失败者。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市场危机、供求危机、诚信危机,但是归根结底无论是流通企业和还是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是供大于求,这是一切危机的根源。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行业内出现的任何危机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点需要得到我们业内的共识。如何去化解?
行业转型、企业调整是求生存化危机的有效途径。转型对于我们农资企业来讲虽然步伐较慢,但是现在着手还为时不晚。转型的先驱者是浙农,转型的成功者是倍丰,转型的深入探讨者是辉隆,转型的新探索者是上农,而现在天禾农资也在转型的探索当中。不过从业者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行业好何必转型?但是怎么转?转的不好容易转偏。比如说现在上海农资转型电商,上农是依托上海大型现代化城市先进的生产力要素而转型电商的,不能大家都去做电商。
站在黑龙江倍丰、庆丰转型的实践案例上看,转型坚持三句话: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产业经营。倍丰和庆丰就是在这三句话下走过来的,而且流通企业转型成功的也离不开这三句话。
为什么要坚持“一业为主”,因为这是我们的本业,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完全涉及到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传统的优势将会消失,譬如我们流通企业可以涉及到简单的复混肥产业,可以做成功,但是如果涉及到氮肥生产领域,我们的管理难度就会加大,相当于我们日常的理论基础都不具备,所以我们的长项是流通,一定要“一业为主”。
回顾历史,但凡能从2008年经济危机挺过来的流通企业都是多元发展的,如果哪家流通企业能坚持化肥经营一条路走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够吃够喝剩点不多”,甚至稍有不慎就会有亏损的危险。
只有产业经营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长远看如果不走产业经营的路子,就会陷入被动。从长计议需要我们培养产业经营模式,树立产业思维,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远些。产业思维需要我们调整,分两方面,一个是纵向思维,向上游和下游共同延伸产业链,还有一种是横向围绕“农”字横向拓展,比如倍丰集团的测土配方施肥今年就有很好的收益,庆丰集团“肥粮套作”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效果日益明显,可以说是拓展了多元发展的视野。研究合作,需要我们的思维方式该去调整,站在流通企业的角度看生产企业,大部分工商合作是比较不错的。工商企业联合都应主动的迈出一步,伸出友谊之手,放低身段主动联合,这种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现有的形势下形成紧密的合作才能共赴这场危机。
创新经营模式,针对上农网的操作可能现在没有盈利模式,未来能够研究出一个盈利模式,但是给人最大的启发是去探索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转型升级。
国家着手、有效调控,可缓解和化解危机。为什么要国家着手?因为现在涉及到的不止是流通行业,已经是包括工厂在内的行业性危机。最近一些大型生产企业也在亏损中,已经构成了行业危机,这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能够扭转的问题,这是全局性的问题,单从一个企业一个区域是不能根本解决的。现在国家已经考虑三农和国民经济全局的利益着手调控了。淡储无疑是防危机、化风险的有效政策措施,我想我们的承储企业会尽心尽责去承担起这个任务的,但是目前还有供需矛盾的问题也很重要,这件事不解决不行,调整供求关系不是以表制表,是化解阶段性危机的有效措施,实际需求上没有太大变化,需要调整的是“供”。一方面要调整工业企业的生产总量控制,另一方面需要调整出口。否则我们的行业将会处在“滞胀状态”,滞胀状态下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着手,有效调控,行业做好自律,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风险就可以防控,危机就可以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