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伴随“中国梦”开始流行,除倡导多做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事情外,我理解它还在更大限度地唤醒个人、企业、行业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与作用,发挥好自己的能量。
发挥好自己的能量,并使之成为建设性正能量,离不开对自己在行业、产业位置的理解与把握。在数字时代,我们与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空前强化了。从生活领域看,从事农资生产,尤其是流通的人们,大多生活在城市,但我们消费的农产品都来自农村,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农资产品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那么最后我们往往会受到摆脱不了的困扰。比如茶叶农药残留超标,茶农损失的是利益,城市茶人损害的是健康。所以,农资企业不断提升农业投入品的理念、质量、品质,是比提高农民用费用药技术更根本的解决之道。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论程度如何,就是正能量,上下游关系也就变成了正相关。否则,不负责任地卖给农民农资,想着“反正我不用”;农民不负责任地卖给我们农产品,想着“反正我不吃”,岂不成了浪费能量的负相关?
从生产领域看,上下游之间的相关性也日益强化。这边农民用肥用药观念更新、技术提高,新品种、新设施不断引入,那边农资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就不断被市场接受、消化,形成正相关。相反,如果忘记了下游、终端对你的终极支持作用,只能落个“你不顾行业,行业也顾不上你”的悲催结局。笔者曾在某大型化肥流通企业工作年余,正赶上钾肥价格狂飙,随后陷入市场停滞的时期。现在反思企业巨亏的教训,如果当时企业决策者能够更多想着些农民,真正去了解一下终端消费者的购买实力与消费意愿,甚至哪怕只为基层经销商多想一念——如果农民接受不了,经销商承受得了这个价格吗?恐怕就不会只抱着国际价格如何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去行囤积之实了,也就不会出现巨亏,殃及企业和自身了。
所以,现在农资流通企业不论是不是在转型,在观念上一定是在转变——向大农业宽度、向上下游正相关维度去转变。我们曾经报道过的庆丰农资、安邦农资,就是在帮扶农民增产增收,把农业蛋糕做大中,成就他人,成功自己。这两个典型是发挥经济组织功能,通过专业社、流转大户的规模集约化经营,带动、壮大农资服务的规模和利润。在今年的两会上,我采访了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他是来自安徽的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辉,他通过多年探索,从林草问题入手,创新种植模式,用“复合式循环农业模式”为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代表中国参加了2012联合国里约可持续发展大会,还成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备了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推动新型农业种植模式的能力。我想,这是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架构形成之后,中国农业通过科技,提升资源效能、提高农民亩产收入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题中之意。这个趋势必将对农资行业提出新的要求,全行业谁能见微知著,谁就能领风气之先,让自己的正能量,促进正相关,收获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