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利益分配好 农业基础牢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其中食品安全和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农资行业需要关注,并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对奶农添加三聚氰胺、菜农只种不吃自己的蔬菜,我们需要法律惩戒、道德谴责,但绝不能仅限于此。因为任何人的社会行为背后总有经济的因素在影响。牛奶产业链、种植产业链中,奶农、菜农处于利益分配最低端。让收入最少的群体在一个繁荣发展的行业中“君子固穷”,显然勉为其难,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全社会、全行业都需要有从全行业大局出发的眼光,多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事,促进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优化,使农业拥有一个长久发展的坚实基础。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人们都能够看明白这个社会现象:农民工的收入在产业工人中不能算高,但他们能外出打工,就不愿回乡务农,原因就是农业收入低。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迎来了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历史性机遇,中央又适时推动土地流转,扶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不论政策、资金、组织、社会氛围有多好,如果没有转化成“三农”、尤其是农民实际利益的增长,我们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这是我们对提高农民收入重要性应有的认识。

  就农资行业而言,“产业链”这个“链”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农民与农资行业的关系:我们是“一条链上拴着的两只蚂蚱”,跛脚的农民是无助于农业持久发展的,也无法为农资行业提供更长久的消费支持。远的不说,单说前几年钾肥价格虚高,又遇上农民无力消费“接盘”,导致产业起伏,殃及自身,就是一个“前事不远”的殷鉴。因此,农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大农业的观念,将农资行业与农业产业通盘考虑,将农民收入的提升与农资企业销售的提升放在一个方案中谋划,才会有持久的胜算。

  为此,行业特别需要做到两点:一是需要具有大视野、大胸怀的农资企业家。因为农资企业家如果没有全局的行业视野,长久的发展定力,企业是不会为收入分配低端的农民多做惠及自身善举的,也不大愿为明天多花一分钱。记得多年前风靡全国的《穷爸爸富爸爸》还配套出版有一个财富游戏,玩过的人都会对这个深有体会:凡是在“经营”中有过“公益投入”的,最终总是比“吝啬鬼”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收益。这个看似功利的“教化”实际是符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试看今天的美国、欧洲,金融动荡、社会危机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就发端于居于分配顶端的人群的贪婪、自私与狭隘。再看中国,曾经的全国首富,讲江湖传闻,他对公益募捐者说:让我捐款?我的钱还不够花呢?这样的素养也难怪他会操纵交易、非法牟取暴利,也就不奇怪他需要在铁窗中好好反思了。

  另一点就是用企业的优势真心实意帮扶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政府出政策、定规则,企业出资金、做组织,农民搞生产、抓操作,这三者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当前在土地流转中,如果企业越俎代庖,以农民个体的弱势,土地、收益等都会很容易“流转”到企业的腰包,对产业链的平衡、农业的持久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国家政策不支持,企业也应该有足够的“克制”,这是一种基于行业全局的“理智”,也是对有责任、有价值观企业家的“人格”考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