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两会”大幕拉开,在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问题依然是焦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民以食为天,毋庸置疑,18亿亩耕地可以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立国之本,也是13亿中国人的立命之本。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总理再次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凸显了土地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深意。在精神层面,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梦的源泉,在物质层面,18亿亩肥沃耕地是中国梦的根基。
“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传奇,也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而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根基。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现实: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争夺”土地的现实让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而复杂;农村人口大转移造成农村“空心化”,让谁来坚守在土地上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命题;耕地面源污染亟需治理,现代农技服务尚需发力……
在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之后,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让18亿亩耕地创造新的中国传奇,需要我们更加理性而深入地思考。
作为粮食的粮食,农资与耕地建立了重要的“血缘”关系,而农资产业的发展方向无疑将深刻影响中国耕地的明天,中国农业的未来。如何实现耕地贡献的效益最大化?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之后,我国农资行业开始求变。
从传统肥料到新型肥料,中国农资产业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变革,与时俱进,正在探索产业科学发展的新路;从盲目施肥到测土施肥,传统的施肥方式正在改变,在国家测土施肥政策的全面推进中,中国农民全新的施肥理念正在形成;从种肥分播到种肥同播,农民种地实现效率大提升,新农业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一批大型农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的进程中,从农资经营者转身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这不仅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整合了土地资源,更实现了农业全产业链上生产资源与流通资源的全方位对接,推动了土地效益与农民利益的全面提升。
18亿亩耕地是泱泱大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永恒命题,如何守护住这笔财富,解答好这道命题,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