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家庭农场”带给行业什么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家庭农场”成为热词。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起,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的“家庭农场”,丰富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形式,也是对业已出现在各地的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模式的肯定。作为涉农部门,农资行业将会从中得到哪些“红利”?面对这种机遇,农资企业又该如何“动作”呢?

  不管如何界定“家庭农场”,其本质可以用“大农户”来概括和揭示:以土地承包责任制为政策基础,以土地流转为契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场为经济组织形式,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为方向,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找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专业化,农村重新充满活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这些未来还将会增加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疑是农资行业需要高度重视的服务对象。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个重要的市场导向下开展生产、销售和服务。

  从目前各地已经出现和成型的家庭农场来看,由于家庭农场的资金实力和劳动力有限,占最大比例的家庭农场规模大部分在三五百亩之间,这个规模的农场在农业投入品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农资企业的支持。因此农资企业需要为他们提供批量、适用、方便的肥料,测土配肥、个性化定制等需求也很突出,农资企业从产品研发、设备配置、软件开发、农产品购销等方面都会需要调整和贴近。不如此,是难以得到家庭农场信任和忠诚的。

  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劳动主力仍是农民,国家也不鼓励企业下乡、产业工人去替代农民。虽然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在增多,但城镇化的分流、传统就业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农场未来需要大批知识化、专业化的年轻“农业工人”补充进来,现有的“农场主”也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具有人才和专业优势的大型农资企业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向农场倾斜,提供“家庭医生”式的服务和跟进,与农场一起成长,与新型农民建立起牢固的服务、合作关系。

  有专家分析预测说,中国未来的农业没有条件走美国大农场的路子,将会像欧洲一样以中型农场为主力,与国有农业企业、集体农业合作社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事实上,国内很多大型农资企业也早已看到了这个趋势,并在这个领域耕耘播种、施风布雨。比如有些农资流通企业不仅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深度密切的合作,还将种植大户作为未来的重要市场,早早着手去培育、服务、跟进。在这个基础上,当新型家庭农场从大户中孕育、成熟、诞生之后,谁最熟知他们,谁最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依赖,谁就能将这个市场牢牢抓住、培育壮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