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一 厂商“联储”共担风险
除了市场的因素外,厂商之间的配合也是淡储操作过程中难以把握的一个环节。“在农资市场经营中,实际上,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就像是夹心饼,更多的主动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工厂手里。有时我们判断价格比较适合拿货时,工厂却不给发货,而行情不好、企业需要抛货的时候就不断地催着我们拿货。”戴立根告诉记者,厂商博弈是市场大潮下的必然存在。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相比较流通企业对淡储的信心缺乏,生产企业反而比较积极。“这是因为生产企业有仓储的条件,而且生产企业尤其是氮肥企业,必须确保生产连续性,而在农业淡旺季明显的背景下,企业库存压力也比较大,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燕玉告诉记者,尽管近些年来,灵谷都没能参与国家淡储,但因为氮肥生产的连续性,企业自身也进行了储备。她希望国家能够将淡储政策适当向有能力的生产企业倾斜。
实际上,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他们在承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各自的短板。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立永告诉记者,现在对于流通企业来说,淡储应该是风险大而无信心,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有能力而无市场,据了解,目前承储主力是化肥流通企业,但生产企业要求加入淡储行列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如果单纯由生产企业来操作,大多数尿素企业缺乏通畅的营销网络,特别是自有的营销网络。在缺少掌控销售网络能力时,承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风险自然也会加大。所以,一些生产企业也有与经销商进行联储的意愿。而一些农资流通企业淡储受损后,开始探索与生产企业实行联储的模式。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淡储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厂商双方的淡储风险,形成市场默契。
对于唐立永的观点,流通企业也表示赞同。戴立根表示,在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波动面前,生产企业的调节适应能力显然更强。孔杰也告诉记者,这两年,甘肃省农资公司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淡储任务,保证市场供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积极和厂家合作,从而降低了风险,这也是在厂商博弈的过程中探讨出一种比较合适的共同发展之路。
变革二 政策需完善 信心要提振
尽管政策执行遭遇尴尬,在产能过剩背景下,流通企业叫苦不迭,生产企业参与度也不高,政策延续性遭受质疑。但无论如何,综合业内观点,当前执行淡储还是十分必要,完善淡储政策更为实际。
“尽管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但阶段性、区域性短缺还是存在。”东北作为农业大区,每年春季对化肥的需求量很大,是我国化肥市场风向标。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组副书记、监事会主任张永埔分析认为,化肥常年生产与季节性使用的矛盾还是长期存在的,特别是在东北一季作物区尤为明显,并且随着农民购肥用肥习惯的改变,近80%的农民是底肥追肥一次施用、90%的农民不播种不买肥、拖后集中购买,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淡季化肥储备的建立和实施是必要的、可行的,应当继续巩固,并不断加以完善,把好事做好。”
“化肥商业淡储政策对化肥市场的调节实际上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杨建平表示,这两年来,淡储政策在保障国内化肥市场供应,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执行过程中遭遇不少问题,但如果没有化肥淡储政策,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的成绩可能都会大打折扣。保障供应是化肥淡储政策最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形势普遍不好的情况下,基层经销商基本不存货,社会库存很难保障,这个时候更需要淡储企业来承担社会责任。“在保障农业生产供应问题上必须毫不打折扣”,杨建平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完善政策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重点。
首先要从考核指标上进行完善。张永埔提出,目前淡储对“调入量”、“平均库存量”考核指标的设定,给承储企业完成淡储任务增加了一定难度。一方面固定了企业经营品种结构,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经营量年年增加,且只能增不能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除标的量以外的正常经营,使企业在应对由于种植结构、市场形势、气候等因素所带来的变化时有一定难度。同时,为了保证完成淡储任务的平均库存指标,企业既要保证库存,又要满足农民供应,淡储的肥不能卖,自己正常经营高于淡储量低于平均库存指标的部分也不能卖,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希望适当调整考核指标设置,使之既有利于淡储任务的完成,又有利于企业自主灵活经营。
杨建平也提出,化肥淡储的考核办法、补贴标准、监管方式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现在监管是依靠人力定期去看,应该引进物联网技术实时监管,在每个储备仓库安装终端远程摄像头,实时监控。
其次从淡储分布上需要重新调整优化,譬如在一些肥料重要产地可以适当倾向于生产厂家,保障厂家生产的延续性。而在主要用肥地区,则主要由流通企业来进行承储。同时要进一步探讨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储备机制,通过产供销联合的方式,来共担市场风险。
再次,要提高政策的保障力度。杨建平呼吁要适当提高对承储企业的支持力度。化肥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流通企业,由于仓储、运输、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经营费用逐年提高,基本处于微利、甚至负利润经营,希望国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给予企业更大的扶持。戴立根也提出,国家可以考虑建立淡储风险基金或规划设立商业保险,来增强企业信心,保障淡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