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孙国才接父亲的班迈入了供销社的行列,开始了卖化肥的日子。当时的他只有16岁,但为了接班,他的年龄被人为地增长了一岁。刚参加工作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18块钱,生活拮据,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而父亲虽有经济实力,但是从来不在经济上接济他,只是鼓励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生活。为了多挣钱,孙国才经常在工作之余一个人去干装卸化肥的差事,挣9块钱一车的人力装卸费。3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被老乡们称为“老孙”,老孙的农资业务做得风风火火,在当地9个乡镇、124个村里占有80%以上的份额。其中,大约有一半的乡镇是他的“铁杆乡”,有几十个村是他的“铁杆村”——100%的市场占有率,所有的农户都毫不犹豫地买他的农资,农民信他,依赖他。照老孙自己的话来说:“每个基层零售点都是自己的直销点,每个门店的人、财、物、仓库全是自己的。在吃过苦之后获得的收获,感到特别幸福。看到村里一垧连一垧的地,看到绿油油的庄稼,看到农民增产丰收的喜悦,都与自己卖的化肥有关,感到特别快乐特别开心。”
1987年,由于在基层社工作出色,老孙被调入安图县农资公司,并从起初的业务员做到了业务科长。1997年,老孙萌生了“下海”闯天地的想法,但处于多种原因,直到2003年,老孙才决心彻底离开县公司。他借了50万启动资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06年,县供销社决定向社会公开召集合资人,重新成立农资公司。县社还特别向当时在社会上做得小有名气的三家经销商主动发出邀请,而他们都无回应。此时,供销社出身的孙国才主动找到县供销社要求合作,条件是不需要县社投入一分钱,却可以拥有企业51%的股份。县供销社控股,使得老孙又回归到了供销社的行列,又有了让他无法割舍的“供销社”身份。从此,老孙在他公司的标牌上、在他大大小小的直营招牌上都标上了醒目的中国供销合作社logo。老孙说:“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供销社人。供销社迟早还会做大,供销社出来的人们懂得专业知识,老百姓也认可供销社的品牌。”
谈到卖化肥的特别经历,老孙感触最深的是2008-2009年市场的大起大落。2008年,整个吉林省农资经销大户挣得盆满钵满,老孙自己当年也是净赚80多万元。但是,好行情不是年年有,2009年价格大跳水,大家把上年赚的钱几乎都赔进去了。从此以后老孙在经营上不再盲目跟进,只要超过预计的经营量就不再增加。
老孙对于如何做好农资经营业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想占领市场就得在当地有自己的库房和分支网点,必须在上游有货物资源,中游有仓储条件,下游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他还特别强调诚信经营是关键,老百姓愿意多花5块钱买放心肥,有时候还把自己村的人都领来买。实际上,老孙经营农资的竞争优势已经非常明显,首先他对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情况有十分全面的把握,谁家多少地,地里种啥,用什么肥,用多少肥,怎么能帮助农民用好肥,他都清楚明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全在心里装着呢”。其次,他坚决不卖假冒伪劣产品,诚信是他的人品,也是公司的金字招牌。老百姓买肥认准的是老孙的金字招牌,这些年老孙居然没感到卖化肥有太大的苦恼或是困难。即使是赶上下大雪,肥在库里堆成了山,农民还没来买,老孙也没有特别的发愁。在他眼中,化肥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只要老百姓买肥,就会买他老孙的,所以不愁化肥没有销路。况且,就算今年赔钱也没关系,还有来年。照他自己的话说,挣钱是自然而然的。
谈到多年来经营农资的感受,老孙认为自己的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很好的基础,与当地农民形成了密切而可靠的关系,加上省农资公司的支持,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他说道:“我最可靠的保障就是自己遍布各乡镇的仓储设施、遍布各村的直营店,我最大的财富就是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信任。这也坚定了我今后要一直走农资经营这条路的信念。”
30年了,村里的道路老孙来来回回跑了100多万公里,他说:“闭上眼都知道怎么走,太熟悉了。老百姓托党的福,种地能享受多种直补,一亩地能有100多元的补贴,施肥几乎全部是机械化,基本上每年一亩地能纯挣800元。到了农闲时节,老百姓有的上山采菜、采药,有的包山搞养殖,发展各种副业,大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富裕。”
干了30年农资的事儿,老孙干得顺风顺水,不难不烦,农资路上,他准备一心一意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