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柚子成熟的季节受邀参加了根来福在福建省平和县举办的蜜柚优质高产大奖赛,柚农赖茂云成为了本届“根来福”杯的冠军。据主办方介绍,赖茂云已经连续两年获得了冠军,他的柚子因为果型好、品质佳受到采购商的钟爱,这两年柚子让这位看上去有点沉默的农民致富了。到底这位致富能手是怎样致富的,他在田间管理上又有怎样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第二天一早,记者便奔赴坂仔镇,一探究竟。
科学种田的柚农:
市场无忧,增产增收,享受幸福的生活
平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驱车向坂仔镇而行,只见路边的作物有香蕉,也有柚子,而在远处的山坡上则是连片的柚子林了。随行的根来福区域经理肖锦州告诉记者,原来平和县是以种植香蕉为主的,但是最近这些年,香蕉的价格很低,农民挣不到钱,所以大家把香蕉树砍掉开始种植蜜柚。虽然成本是高了些,但是市场需求是第一位的。据他介绍,最近几年市场变化很大,有时候农民产销不对路,就会血本无归。比如最近的龙眼,即便也是丰收,由于价格低廉,销售收入尚不足抵消采摘费用,一些地方的龙眼只能烂在枝头。相比之下,平和县的农民是幸运的。
大概半个小时后,我们上了山。赖茂云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在外面看,红砖垒就的楼房没有太多装饰,显得很简朴,不过看样子是最近几年才盖的。进了客厅,赖茂云招呼我们喝茶。我问他,柚子树管理起来麻烦吗?他回答说,挺轻松的,一年中只有4个月是农忙季节,其他大部分时间就是喝茶、聊天,生活很悠闲。据他介绍,今年他种的柚子大概能产10万斤左右,收入在20万左右。如此悠闲却能赚大钱,这让记者更想到他的柚子林看看了。
在赖茂云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向柚子林进发了。崎岖的山路,一路向上走,车子开了一会便没了路,我们下车开始向山上走。通往柚子林的是一条只容得下两只脚的阶梯,长满荒草,有些泥泞湿滑,可见是常年劳作的农民用双脚踩踏出来的。来到赖茂云的柚子林,这里地势已经很高,放眼看去,四周的山头种满了柚子树。在四周的山坡上,赖茂云拥有5块柚子地。赖茂云把套在柚子上的果袋打开,让记者观看即将收获的柚子。记者看到,柚子果型端正,有光泽,果面没有瑕疵。赖茂云介绍说,之所以能产出高品质的柚子,主要还是在施肥用药上下功夫。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以前,他在用肥上总是换来换去,因此无法分辨肥料的好坏。从去年开始,他整年都用根来福的肥料,结果发现这个肥料确实适合柚树的生长需求,“果树到了收获的时候,它本身的营养已经被消耗得很多了,但是现在我的果树还有新叶在长,这说明根来福的肥料肥效很长。”他说。而且他通过参加根来福主办的蜜柚比赛,也给自己做了广告,打出了名气。就在带领记者参观柚子林的同时,赖茂云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蜜柚采购商打来的。赖茂云介绍说,因为自己种的柚子果型好、品质高,好多采购商都争着买。
但是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就在赖茂云种植柚子树的山坡上仍有不少香蕉树。赖茂云介绍说,取代香蕉的种植需要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柚子树4年以后才能少量挂果,所以为了保证收入,就采取套种的方式,等到柚子树可以结果的时候,再把香蕉树砍掉。
这片林子还比较年轻,树龄最长的只有6年,也就是说,最近两年这片林子才给赖茂云带来了效益。看着这片年轻的柚林,记者希望这种“栽了砍,砍了再栽”的重复劳动不要再发生在这个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身上,而接下来的采访,让记者对这种希望有了信心。
经销商新的经营模式:
农资下乡,蜜柚进城,产业链让农商双赢
在平和,农资销售比较特别,平和是福建的用肥大户,今年化肥销量达45万吨,占到整个福建省化肥总销量的12%,因此,这里也成了众化肥品牌的必争之地,经销商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平和县城,记者走访了经销商吴肇辉的化肥经销店。
吴肇辉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生意经,前些年他还年轻,当时的化肥经营店很少,基本上不用做什么促销,都会有很好的销量。但是如今在同一条街上,已经有8家化肥经销店。这些新生的化肥店更有活力。他们的老板大多是年轻人,起码的送货服务是可以做到的,而吴肇辉现在已经60岁了,在送货方面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的客户在不断流失,化肥销量也随之减半。
就在记者到访的这段时间里,只有一位老伯光顾这家店,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位老伯只买了十几斤化肥。记者问他,为什么只买这点化肥?老伯说,种了点菜地,用得不多。这时记者才发现,在这家店里,有几袋打开包装的化肥专门用来零卖。或许,这种少量的买卖在这里已经成为常态。记者看着这位老经销商称化肥的样子,不禁在想,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经营着一家没有活力的农资店,恐怕有一天,他只能凭借着一次几斤化肥的销售来勉强维持了。
而坂仔镇联建村的赖行杰在经营上却充满活力。见到赖行杰不是在他农资店里,而是在他的柚子收购的库房。不到40岁的他,和自己的妻子经营着一家农资店和一处柚子采购库房。由于到了收获的时候,化肥销售方面暂时没有生意,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柚子采购上。在库房里,满地都是金灿灿的柚子,十几个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有专门洗柚子的,也有负责包装的,不时有满载柚子的货车开进来卸货。
赖行杰是靠柚子的采购和销售富起来的农民,转战农资销售是最近几年的事。之所以拉长战线,他这样告诉记者:“单纯靠柚子收购的话,和农民的联系不紧密,只要价钱合适,农民可以把柚子卖给任何采购商。但是经营农资以后就不同了,农资经营主要靠赊销,农民买了我的肥料却不给我钱,那么最后柚子收获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把柚子卖给我。”但是想占领当地的农资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当地多是密集的山林,送货成了农资经营非常关键的问题。正值壮年的赖行杰有的是干劲,到了用肥季节,他经常骑着摩托车把一袋袋化肥给农户送到山上。除此之外,他还允诺农户,如果遇到柚子滞销的情况,他会优先采购他们的柚子,以此增加化肥的销量。
打通产业链条,形成采购与销售的良性循环,在赖行杰这里已经初步形成雏形。他先把肥料赊销给农民,等到收获的时候,农民把柚子优先卖给他,两项买卖的利润最终在柚子销售中实现。他收购的柚子会投放到郑州、北京等地的水果市场,由于最近几年的生意很好,赖行杰获利颇丰。据赖行杰介绍,目前在坂仔镇大约有十分之一的采购商都采取了这种经营模式。
比较赖行杰与吴肇辉的经营模式,在记者看来,农资经营虽然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如果能通过服务为农民解决更多实在的问题,那么像赖行杰这一新的经营模式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