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近两年,国内化肥市场涌现出一大批新型肥料,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各类新型尿素,诸如多肽尿素、智能尿素、缓释尿素等,品种真可谓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而经销商在传统尿素不好赚钱的前提下,对此类新产品也是充满兴趣。经销商想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追求更多利润,这点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化肥不能与普通消费品一概而论,因为化肥施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经销商在经销新产品时必须考虑产品质量和实际效果。而实际上,在走访市场时,笔者了解到,很多经销商在看到市场上出现的新型肥料后,就会主动联系厂家,只要有噱头、好卖,很多经销商都不管质量是否过关,拿来就卖,此举有悖于经销商承担的社会责任。
现在我国新型肥料的市场有多大?科研是否扎实?新型肥料是否比传统肥料效果更好呢?这就更值得去探讨了。
在笔者走访市场时发现,新型肥料的施用效果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施用效果确实能够增产增效,农民用了都说好,经销商也乐意卖。第二类就是纯忽悠,完全没有宣传中所说的效果。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不论是哪一类新产品都存在一些问题。前一类产品效果好,却很难得到名正言顺的肯定,这让很多厂家无奈。因为对于新产品,国家没有相应标准,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再好,经销商卖起来也是提心吊胆,担心工商质检部门随时来检查。后者的问题在于,即便是忽悠农民,并不能增产增效,却也很少有听说过减产的情况。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用肥施用量大,但利用率却不高,尤其是尿素,利用率一直在40%以下,因此土壤中遗留下来的养分在下一年仍然可以发挥一些作用。这就给一些企业偷换概念、变个说法来忽悠农民,赚点蝇头小利提供了便利。
遗憾的是,针对这两种情况,现在也没有相关标准或规章来加以规范。有人抱怨说:国家监管走在了市场的后面。此种说法自是必然,国家政策制订不可能走在市场前面,而是必须要看到市场动态才能去规范。笔者认为,在市场上新型肥料品种繁多的当下,相关部门是该想办法规范一下了。
但同时,笔者也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市场上存在一部分忽悠产品就把新型肥料一竿子打死,毕竟任何一项新型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定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我们可以允许一些企业在科研发展的漫漫长路上走些弯路,但绝不能坑农害农,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夸大、不混淆,哪怕是在标准出台之前,也不能因为政策的漏洞去违背良心。
前不久在一次会议上,一企业的领导和一名记者争执不休,因为该企业通过特殊工艺生产出的新型尿素产品并没有达到尿素标准规定的养分含量,该记者认为既然叫新型尿素就要基于是尿素产品的基础之上,否则不能叫新型尿素,改叫新型氮肥或者新型复合肥更为合适,而企业则声称在国标没有出来之前,此种叫法名正言顺,而且产品市场反响很好,得到农民的认可。
面对争执,我们不好做过多评论,因为也确实没有关于此类新型肥料的标准,但却的的确确地反映了一些市场规范的问题。不论这些产品是科学有效的,还是忽悠农民的,还是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给新型肥料产品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这不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市场的净化,更是造福于千千万万的农民和我国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