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王卫芳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当她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个戴着眼镜,说话柔声细语的女子与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联系起来。这个期待把“卖产品”变成一种文化理念的女子,打动了记者。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卫芳,看她怎样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
从零开始
王卫芳经营农资之前在淮安市涟水县的米厂工作了10年,做到了生产、质检科长的职位。但由于经营不善,米厂在2001年转股份制,每位员工需缴纳3万元股金才能保住饭碗。张卫芳感觉再在那继续呆下去前途渺茫,主动下岗。经过仔细的观察,她发现,当时涟水县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的店只有3-5家,竞争比较少。她问老公这生意能不能做?她老公说:“为什么不能做?不懂可以学啊!”也就是因为这句话,给了王卫芳极大的鼓励。正好她老公的同学有个农资店要转手,他们就盘下来了。
但毕竟之前没接触过,刚开始王卫芳也不知道怎么跟客户介绍,怎么卖农资。她就买了本《种子、农药、化肥》每天学习农资基本知识。农药不会卖,下午就把店门关了,去植保站学习农化知识。从化肥是由氮、磷、钾三种主要元素组成,到每种化肥产品的特点,到最后找到每种产品的卖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能做到,无论老百姓来店里买什么产品,提出什么问题她都能对答如流,并且能针对客户的需求告诉他们买什么产品省事、省钱、如何使用。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艰苦的道路还在后面。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客户,王卫芳就一家一家自己去跑。每天下午背着装有化肥资料的公文包,骑着摩托车就下乡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天下乡,江南的冬天阴冷多雨,每次都要穿着那种连体的雨衣,围着大围脖,戴着厚手套才敢出去。但那时也没觉得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想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自己经营的产品。”王卫芳回忆说。
销售过程中,遭过白眼也受过冷落,但王卫芳经受住了考验,第一季度销售化肥20多吨,第二季度销售化肥200多吨,第三季度500多吨,之后都是这样呈几何级增长,发展到现在每年销售8万吨肥料的规模。而与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也使王卫芳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肥恋田”在当地市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往往都是产品还没生产出来,经销商的预付款已经打到账户,华昌产品的销量稳定在每年5000多吨。
经过多年的积累,今年王卫芳成立了江苏上善果业有限公司,她今后的目标是打造从肥料到农产品的一条龙产业。她相信在华昌化工的支持下,她的梦想一定可以再次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