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正值玉米收获期,在“秋粮再获丰收”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听到一些无可奈何的叹息。近日,记者接到一位经销商求助电话,说是买了问题化肥,导致农民减产,现在农民找他赔偿,他找厂家,厂家一再推辞,当记者问他是什么厂家时,他却不愿意说出来,并表示“还在和厂家沟通,厂家也没说不赔偿,只是到了收获的季节,还一直在拖延。”
据这位经销商介绍,他是第一次卖这个产品的化肥,没想到在当地农民施用该化肥后,玉米在苗期就出现烧苗的情况,见到用别的化肥的玉米涨势都很好,农民天天找他算账,他坦言死的心都有了,虽然当时厂家已经派人去现场取证,但一直没给出个说法。
这样的事情在农资行业已经不是个案,在事件的背后,我们看到是农民的无助:经销商可以把责任推给厂家,那农民呢?由于今年国内CPI指数屡创新高,国内物价也持续高位运行,原材料的上涨助推了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企业就想利用机会赚点不义之财,因此今年的化肥市场假货再次横行。
一位经销商向记者反映,今年在东北地区,销售的复合肥少7个含量都算是良心肥了,欺骗经销商和农民的推销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一些化肥厂家直接找到经销商说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40%复合肥批发价不足2000元/吨,而且赊销,只收一半的化肥款,承诺另一半等卖完了再给钱,当经销商交了一半的化肥款后,厂家的销售人员早已逃之夭夭。其实,能收一半化肥款,这些厂家已经是暴利了,承诺的赊销也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一位农资公司老总的经历更能引起行业对良心的反思:他在招聘业务员时,还没等他发问,业务员就先发问:您给我几个含量?给经销商几个含量?给自己留几个含量?还没等这位老总反应过来,业务员看这位老总不懂行,连招呼都没打就扬长而去,后来这位老总才明白,原来业务员说的意思就是厂家做的化肥能偷几个含量,如果不偷含量的话,厂家没利润,经销商没利润,业务员自然也就没兴趣,这样的现象着实可悲。
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农民遭殃,根源则是厂家,如果厂家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经销商就没有假货可卖。如果厂商再一起扯皮,对受损的农民不做赔偿,更是理所不容。其实即使赔偿,也只是九牛一毛,农民得到的也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近年来,行业也一直在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监管,而政府部门也时常联合执法,然而化肥造假事件却屡禁不止。在化肥含量被偷的同时,农资行业的信誉也被偷走,这是非常大的事情。但愿那些不良厂商能幡然悔悟,做点有良心的事情,也希望有关监管部门能“握紧拳头”地做点实事,还农资行业一片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