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是神秘的事物,从远古就有人对月亮作出各种猜测。我国古籍中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常羲生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等等。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浩若烟海,最著名的有,李白的《静夜思》、《月下小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中秋更是一个话月的好时节。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有人说是因为丰收所以美丽,但对于现代的城市人而言,秋天更美的在于它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以及外出旅游时如诗如画的风景。秋高气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天的一大特色,大部分地区的秋天是一年之中雨日、云量较少的季节,也是温度宜人、大气能见度最好的季节,引得古今许多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涂丹。而初秋更逢农历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就曾写过名为《中秋月》的七言绝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仅道出了秋天凉爽、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也形象地描绘出了在此夜空中常悬着的那盘明月是何等皎洁,如若今夜不看,恐怕今生都看不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写《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是如出一辙的意境与感怀。
中秋月圆取团圆之意,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古时候的人们更是将月时为一种信仰,在中秋时不仅祈求团圆,更有花样繁多的祭月、拜月以及舞龙、宴客等习俗。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更是赏月写诗感物伤怀的好时机。
正是那轮圆月成就了多少人的浪漫情怀,承载了多少人团圆的期盼,又激发了多少人对未知的探索的渴望。如果有一天没有月亮了,那地球的美丽便也少了许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