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经销商向记者反映,在北京近郊出现一种智能二铵,号称具有“补铜、补锰、智能、提升作物产量”等功效,目前正以农民自付120元/袋,同时国家补贴20元/袋的低价进行促销,产品不断流向农村市场。有专家表示,所谓的智能二铵,实际上是只含氮、磷的二元复混肥,却以“智能”、“二铵”等字样为噱头进行概念炒作,不仅扰乱市场,也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随着近年来化肥产能过剩、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肥料销售已越来越难以盈利,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和继续获取较高利润,开始不断进行类似概念炒作。利用农户对农产品产品质量、环保、简易施肥的追求,通过对原有产品进行包装,利用新名词混淆概念、打擦边球等方式,在市场营销上大做文章,夸大产品功效,将功效一般的产品以高价向市场推广销售。
据不少业内人士反映,目前市场上新型肥料开发热持续升温,一些新产品确实对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小企业利用发展新型肥料这个契机来钻空子,将普通肥料套上新概念之后进行炒作,忽悠农民。比如说,前两年河北某肥料公司研制推出的“磁力缓释肥”,据该企业宣传称,他们通过在产品中特别添加了磁力素、生物缓控释剂、生物钾、多肽酶、中微量元素等,能达到磁化分解土壤中沉积多年的磷、钾等元素供作物吸收利用,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等多重效果。但有专家就指出,所谓的磁力素根本就不存在,即使真的存在也只会对土壤里的铁产生作用,因为磁化是个物理过程,而钾、磷元素等被吸收利用则是化学过程。特别是其中还含有铀这一放射性元素,让所谓的磁力肥更加荒诞离谱。专家直指,这 类企业就是故弄玄虚地制造新概念,以达到商业炒作的目的。
这些单纯为迎合市场而进行的概念炒作,并没有伴随着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品质的更新换代,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忽悠手段,也成为一些企业谋取暴利的幌子。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利润,但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发展。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新产品的运用,通常需要依赖现有的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而一旦农户使用后效果不好,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不仅农民不会再次使用,对企业品牌和形象也将造成损害,同时也会有损于销售的经销商在当地的信誉度,从而破坏厂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在强调品牌和渠道为王的今天,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于行业来说,企业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对产品和概念的炒作,而没有真正从技术上去突破产品发展的瓶颈,切实为农民解决种植和增产增收的难题,其概念终将在炒作中钝化,被农民和市场所抛弃,使真正做这一产品的正规企业也被拖累,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实际上,企业要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包括营销在内的技术进步、管理科学、品牌构建等竞争软实力的提高上,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炒作,不仅对行业的发展不利,最终也必会使得企业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