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有很多关于品牌或者商标的评选活动,组织者们都是打着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的口号。这其中有一些评选活动的确对行业品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评选活动却存在问题,譬如在评选过程中,因为一些企业报评材料的弄虚作假或评选的不公正,最终他们在评选活动中获胜,不但评选结果不能让人信服,而且使得原本严谨的品牌评选却成为蒙蔽消费者的元凶。
评选优秀品牌、推荐优秀品牌固然是件好事,但是面对农资行业这个特殊的群体,农民朋友的口碑才更能说明问题。农资市场非常庞大,却没有准确的统计,因此对于品牌影响力很难客观掌握。一些评选活动虽然看似客观公平,但是难免有失真的地方,评选出来的品牌,未必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一些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又未必能评选胜出,甚至企业都未必愿意参加评选。这样的评选结果很难达到组织者组织评选活动的预期效果。
此外,有些评选活动还有政府背景,譬如为了庆祝某某活动,组织一个品牌评选,企业不参加都不行,搞得准备参评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通宵达旦地准备评选资料。还有一些评选活动表面上看很公平,有着严格的程序,对企业的各方面指标均有硬性要求,但是最终品牌好坏的评选依据大多还是看那些准备好的文字材料,这就决定了评选结果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品牌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农资行业组织品牌评选活动的组织者们,应该多听听农民的意见。对于农资产品的评优工作,最好是能够有农民参与进来,由农民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对比评选得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靠政策,二靠天,三靠美国老二铵”,在农民心目中那么重要的美国二铵也不是依靠评选评出来的,而是因为它的肥效好才让农民记住。我们不能为了评选而评选,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大家费了很大力气评选出来的优秀品牌,却不被农民所接受和认可,而仅仅只是成为了企业宣传的一个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