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7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品牌竞争是一场艰苦的淘汰赛

《中国农资》记者 孙文涛

  什么是品牌?只有客户和用户都认同的产品才能称之为品牌。品牌的背后是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可以是强硬的质量保证,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服务。我们之所以称“海尔”为品牌,是因为“海尔”的服务确实做到了“真诚到永远”,我们并不在乎“海尔”产品比同行业其他产品价格高,高是因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能给客户和用户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况且“海尔”本身的产品质量也是非常棒的。

  “品牌”是积累的过程

  农资企业中像杜邦、先正达、巴斯夫等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是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心里形成的品牌效应,别的产品用了杀不了虫害、治不了病害,只有他们能做到了逢敌亮剑。而且他们建立自己的品牌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很多企业只看到了这些公司赚钱时候的风光,可是谁又研究过在他们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连续多年的亏损?正是因为强调产品质量、强调服务,才形成了国外产品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就是资本,2006年拜耳的杀虫剂“艾美乐”脱销的时候,客户即使是提前一个月打款都未必能拿到货,这即是品牌效应的体现。

  低价位吸引客户策略

  然而,在产品还没有形成品牌前,以低价位大量铺货是占领市场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打破原有的价格秩序,在混乱中寻找商机。这和上述的海量分销类似。

  曾经有位朋友是做玻璃生意的,行业的门槛低,竞争激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第一批忠实客户呢?他采取了低价位冲击市场的战略,用近乎赔本的价格给个客户送货,前6个月处于亏损状态。他说,其实这种方法大多公司都会用,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有的人坚持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坚持不住了,就把价格抬了上去。但是这段时间并没有形成忠实的伙伴关系,很多看似稳定的关系在涨价过程中又丢失了,而且再也拉不回来了。其实这个过程是让客户形成依赖性的过程,起初,客户会往不同的玻璃加工厂询问价格,当他们发现每次你的价格都比同行低的时候就会形成习惯,即认为你的或是最便宜的,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

  农资经销商经常将那些不挣钱的“大路货”以低于进价的价格销售,其目的与上述案例有类似的效果。这种吸引顾客的方法屡试不爽,它向消费者传递的是一个心理暗示:这家店里的东西很便宜。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有效吸引顾客是做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将顾客吸引过来了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销售,看似赔本的买卖很多人都在抢着做,原因就在于此。

  不惧激烈竞争

  早在多年以前,很多企业就瞄准了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当时他们是抱着寿光蔬菜面积大、种植水平高、用药技术高,应该是最好做的市场的心态去做的。随着农资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寿光已成为最难做的市场,在寿光能挣到钱的企业寥寥无几。然而即使这样为什么仍然有众多企业纷纷往这里挤呢?首先,如果能做好确实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扩大产品影响力或是销售管理策略;其次,既然早晚都要交锋,那么营销队伍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得到残酷的锻炼,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