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自然灾害催促完善行业机制

《中国农资》评论员 周文俊

图/肖川

  交通、电力、气象、保险······都来为农业保驾护航吧!

  近日,笔者从广西南宁地区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由于受雨水冰冻和近期涝情影响,当地化肥市场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个别经销商甚至反映,今年销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与此同时,在灾害影响下,农民在种植瓜果类经济作物方面亏损惨重,部分农民甚至不敢大量施肥,这无疑给经销商正常销售,以及化肥市场健康运行蒙上了阴影。

  众所周知,我国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具有影响范围广、受害面积大、毫无规律性等新特点。特别是今年北方冬春连旱,西南雨雪冰冻,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让农资行业苦不堪言,疲于应对。灾害所到之处,市场低迷甚至销售停滞;而待情况稍有好转,企业则必须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甚至挤破了头拼命促销,稍有延误便错失销售良机。

  极端的自然灾害,对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农民的增产增收造成的影响早已无需赘言。而未来如何将有关灾害的损失减到最小,则是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协会、企业需要积极面对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首先,尽快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其实,本报在报道相关事件时,也曾多次通过报纸、会议等方式明确提出过类似的想法。行业内相关机构、协会和职能部门能否联合气象、铁路、能源等部门,根据一些突发、不可抗拒因素引发的状况,建立一整套由上到下、资讯及时畅通的预警机制,同时协调各个部门做好交通、能源储备等各种应急预案措施,适时发出预警,提醒企业、种植农户早作准备。

  其次,在灾害发生后,通过行政、财政等手段,协调相关部门,切实维护各类物资市场稳定。从以往经验来看,灾害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相关物资紧缺、原料价格上涨等情况出现。这对生产企业无疑是往伤口撒盐,同时也变相增加下游农民的生产负担;另外,灾害也往往导致市场行情混乱,让原本已经越来越难以把握的农资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经销商在进行市场操作时,也更加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发生上述提到的销售锐减,甚至亏本。

  最后,对受灾农民建立一整套有效可行的补偿救助机制。应该说近两年国家对受灾农民通过化肥、种子、资金等补贴效果明显,但是力度还显不够。作为农资最终消费者,农民受灾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生产,不仅直接决定农资、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而在补贴额度和方式上能否进行更多地探索,比如推广农业保险,这不仅对生产有保障,赔付额度也更大,协会及机构能否从农资发展的角度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法》的出台。

  虽然灾害难以预料,但在灾害发生前后我们有能力进行有效控制。近年来灾害频发的事实已经证明,在农资行业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控制、救助长效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以共同维护尚不十分成熟的化肥生产和流通体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泰民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